摘 要:隨著我國《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的出臺,對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問題在理論界和實務界也逐漸引起重視。然而,我國的相關立法和司法解釋卻不能提供合乎實際需要的標準,即不能在犯罪控制與正當程序之間進行適當的平衡。關于非法證據排除的對象僅限于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關于實物證據的排除更是采取了極為嚴格的限制態度。在司法實踐中,雖然少數法院開啟了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先河,但是總體上看并沒有成為普遍適用的程序。另外,我國的立法規定不夠細致,具有極大的解釋空間,導致法官享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而不能真正地維護正義。在我國,作為限制公權力濫用的有利手段,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基本上屬于“睡美人”條款。針對立法和司法兩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人權保障;非法證據;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制度
1 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概念
有關非法證據這個概念在學術界有很多分歧。之所以會有么多的分歧,很重要的原因是對于“非法”兩個字有不同理解。國內外法學界對非法證據的定義有很多種,我們首先研究一下外國有關規定,再結合我國的立法規定,以期做出一個更符合我國法律環境的定義。
在《牛津法律詞典》中,“非法”是指“與法律相抵觸、沒有確切的含義和后果的籠統的概念。它可能是指確實違反法律或是指被禁止的、應受懲罰的或犯罪的行為。也可能僅指違反法律義務,或與公眾政策相悖且無法強制執行的行為”。在美國,非法證據中的“非法”是指用不合法的方式取得證據,通常指在取證過程中侵犯被告人的合法權利而取得的證據。在《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中“非法”的概念是指“違反公約中禁止酷刑的規定,以及載有或可能載有適用范圍較廣的規定的任何國際文書或國家法律”。我國對非法證據中的“非法取證”規定的是用刑訊逼供或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告人陳述或者口供。
從以上比較論述可以看出,在英美法系國家,非法證據僅指取證程序不合法而不包括證據形式和取證人員不合法。而在我國既包括取證程序不合法,又包括證據形式和取證人員不合法。盡管中外法律對非法證據有著不同的規定,但是兩者并沒并無本質區別,即都是為了保障被取證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國家司法機關權力濫用。綜上筆者從目的論的角度認為:凡屬于違反法律有關規定侵犯被取證人的合法權益而取得的證據都被定義為非法證據。
2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的價值
2.1 有利于人權保障
人權是指作為人所享有的或者應當享有的權利。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和刑罰是國家對個人科處的最大的痛苦,因此需要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權。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訴訟中基本上處于訴訟客體的地位,他們獲得律師幫助權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對他們而言是十分必要。因為適用非法證據排除制度既可以對偵查機關習以為常的違法證據予以否定評價,控制偵查機關濫用偵查權,又可以減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定罪的風險。
2.2 能夠維護法治尊嚴
“法治應當包含兩重含義:己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應該本身又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蔽覈淌略V訟法中已經對非法證據排除制度有一些規定,但是對該制度的規定不夠完善,導致在具體法律實踐中不能發揮該制度的價值。而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真正落實,可以使國家審判機關在偵查機關面前挺直腰桿。
3 我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存在的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非法證據排除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但是我們也能發現該制度存在的問題,下文將從立法和司法兩方面進行論述。
3.1 立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法律對相關司法術語缺乏明確的立法上的解釋。如《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如何對“等”字的理解?根據目的解釋,應當包括威肋、引誘和欺騙的手段,而之前的司法解釋就是這么規定的。那為什么要修改呢?既然修改了,是不是意味著這樣的證據己經由之前的違法變成了現在的合法?
3.2 司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通過很多實際非法證據排除的案例,都體現出我國在司法程序方面舉證困難的問題。例如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其中“應當提供線索或者材料”,到底何為“線索”,何為“材料”規定的并不明確。
4 完善我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建議
4.1 立法方面
對于以威脅、引誘和欺騙手段獲得的言詞證據,要明確規定為絕對排除。但是,如何具體判斷威脅、引誘和欺騙呢?要有一個總的判斷原則一一自愿性原則。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目的是保護被取證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出現“強迫自證其罪”的情形,而強迫的對立面就是自愿,所以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自愿性原則相關方面的規定,再結合我國自身的情況找到解決措施。
4.2 司法方面
對于非法證據排除制度中排除的方式,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法庭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筆者認為這是不合理的。一個不具有合法性的證據不具有真實性,而對于一個具有真實性的證據一旦出現在法庭上,就會影響裁判者的自由心證。故我國要構建我國的預審法官制度。由預審法官主持庭前會議,再由其他法官主持庭審。
5 結語
法律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應該具體明確。刑事訴訟法作為一部程序法,有它自己的基本理念,即要實體公正,也要程序公正,兩者是并重的,不能僅重視實體公正而忽略程序公正,或者相反。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助于實現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立法和司法方面存在的問題,相信在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和法律意識逐漸深入人心,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將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曉津.辨識與解析: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挑戰與應對[J].中國檢察官,2013(1):38-39
[2]榮晶晶.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的意義和完善[J].法制博覽,2013(2):271
[3]汪建成.刑事證據制度的重大變革及其展開[J].中國法學,2011(6)
[4]王茂松.非任意性自白之研究[J].中興法學,2012(23):19
[5]萬毅.解讀“非法證據”——兼評“兩個《證據規定》”[J].清華法學,2011(5):12
[6]錢兆陽.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完善的幾點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3.(2):132
作者簡介
劉洋(1991.—),男,漢族,河南商丘人,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法律碩士(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