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瓊 李德龍
摘 要:隨著黨的十九大以及2017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正式提出,人們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和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加強,“人”作為農村建設發展的主要力量,要實現農村公共衛生事業良好發展、實現農民身體健康情況有效改善,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就農村公共衛生發展的現狀、農村公共衛生立法現實以及完善農村公共衛生立法的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公共衛生;農村公共衛生立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完善我國公共衛生立法體系的研究》結項成果,(項目編號:2016PY53)
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面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可以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
農村的建設主要力量還是在人,因此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是否良好、農民身體情況是否健康,無疑就是鄉村振興戰略能夠得以實現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關系到保護農村生產力、維護農村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問題,具有非常重大且現實的意義,但在當前我國的農村公共衛生發展情況及法律保障方面,仍存在亟待改進之處。
1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衛生發展的現狀
1.1 農村基本公共衛生資源配置較低
在2002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有明確規定,要調整鄉鎮衛生院布局,調整后的衛生院由政府舉辦,嚴格控制規模、按服務人口、工作項目等因素核定人員,試行全員聘用制等。僅就此項而言,雖然規定本身較好,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卻出現多種問題,如西部某市一較偏遠農村,縣城醫院距離較遠,鄉村衛生院的工作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遇到一般感冒發燒等情況,村民寧愿選擇自己忍著不看病,也不愿意到衛生院診治,更不會去距離較遠的縣級醫院,長期發展,老人小孩的身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痼疾,病情復雜,較難治愈。
又因鄉鎮衛生院隸屬關系的變化,導致衛生院存在數量較多的非衛生技術人員,同時,技術人員的構成又較復雜,既有專科衛校畢業生,也有半路出家的學徒,加之鄉鎮衛生院的醫療器械、藥品配置、檢查儀器等資源配置均較低,也直接導致了要么不看病,要么很難看好病的情況。
1.2 農村疾病傳染速度較快、傳染率較高
農村居住方式及人員交往習慣均較城市有較大區別,當某一人或幾人患傳染性疾病時,由于農村親屬關系復雜、人員活動交往頻繁密切,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引發大面積的傳染,加之農村居民對疾病的不了解、對衛生知識的不了解,于是就出現前文所提到的忍著不看病的心理,從而導致更大面積的傳染。
1.3 區域間農村發展水平差別較大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東部沿海農村與中西部農村之間。東部沿海發達的確的農村在20世紀就已基本完成工業化,區域經濟也早已融入沿海城市經濟發展之中,雖然其仍稱為農村,但其經濟活動、生活方式等基本都已經城市化。而反觀中西部地區農村,不僅數量較多、人口較多,且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進城務工,留守在農村的人口則仍然還依靠傳統的農業經濟和生產生活方式來生存,就這一點而言,區域間農村發展水平的確存在著較大差距,在此基礎上的公共衛生發展情況就更加堪憂了。
2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衛生立法現實
2.1 國家層面的立法不足
農村公共衛生無疑也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從法律規范的角度對農村公共衛生問題進行相應的配套設置當然是必須且必要的。2002年12月份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算是比較總領性地就農村的衛生工作進行了規定,但數十年年來,農村的經濟發展、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發生轉變,我們需要有更多更系統的關于規范農村公共衛生的立法出現。如在實施廁所革命之后對農村公共衛生廁所的管理、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等都需要以立法的形式進行確定和落實,但目前仍未有相應法律文件出臺。
2.2 地方立法進程緩慢
農村的公共衛生狀況是維護農村的社會發展、穩定的重要所在,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意。隨著國家生命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村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對于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的向往也會不斷增加,這就要求不同的地方必須在結合當地農村發展實際的情況下,制定既符合農村發展又滿足農村公共衛生需求的規范性文件,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如何盡量減少經濟發展與公共衛生健康需要之間的矛盾,地方的立法必須要緊緊跟上,否則,必然導致地區間、區域間農村公共衛生發展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3 完善農村公共衛生立法的建議
3.1 提高農村居民公共衛生意識
2017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大眾公共衛生意識的提高是發展農村公共衛生的重點,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醫習慣、用藥誤區等,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須注意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宣傳方式,運用農民能夠接受的新媒體方式進行宣傳,真正讓他們接受關于生態污染、疾病傳播、衛生習慣等方面的知識,努力提高農村居民的公共衛生意識。
3.2 重點關注農村公共衛生立法
從法律制度層面對農村的公共衛生事業及發展進行確立和保障,既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前文有述,目前我國針對農村公共衛生方面的法律總的來說還是很少的,相較于城市公共衛生法律規范,農村的公共衛生在制度保障方面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加之不同地區間、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更加導致農村公共衛生的發展明顯不足,這些都對農村公共衛生立法造成了客觀基礎上的困難。因此,必須注重從農村的生態保護、環境衛生、生活垃圾處理、基層醫療保障等方面進行規范,從法律層面對農村公共衛生發展進行保障。
3.3 鼓勵農民參與地方立法進程
在現今我國仍缺少一部統領性的公共衛生法的情況下,各地方的農村公共衛生法律的存在就顯得必要了,要使地方法律法規能夠更加符合不同地區間農村發展實際、滿足農民實在的公共衛生需求,減少無效或效果不明顯的法律制定出來,可以在合理的范圍內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衛生立法。比如農村衛生院的設置、醫護人員配備、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等,都可以在立法組織起草階段通過聽證會、問卷、座談、考察等方式,邀請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立法進程、建言獻策,從而提高地方農村公共衛生立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提高相應法律落實和執行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
袁建瓊(1989-),女,漢族,四川廣元,重慶醫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講師;西南政法大學2015級法律史博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法制史、思想政治教育
李德龍(1988-),男,漢族,西南政法大學2015級法律史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立法史、中國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