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邏輯是應用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及一些整理感性材料的方法(分析、綜合、概括、抽象、統計等)來認知、理解和改造場地,以協調與社會、自然關系的思維過程。
一、景觀設計的前期分析
景觀設計的過程可以基于不同的邏輯認知順序劃分階段,如按時間先后、從整體到部分、從一般到特殊等。不管基于怎樣的先后順序,其中用到的邏輯知識都是相似的,因此本文以應用最為普遍的時間順序為例,將景觀設計的過程分為前期分析、概念設計、方案設計和設計表達四個階段。前期分析階段,是整個設計的初始階段,是景觀設計過程中的基石。基于時間順序,其一般可以細分為材料收集、景觀表述、景觀過程、景觀過程評價四個基本步驟。
二、景觀設計邏輯在前期分析中的應用
景觀設計一般來說可以看作一個復雜論證,是由一系列論點、論據按照一定論證結構組成的。而前期分析階段的成果是整個設計論證中的第一級論據,是之后的推理鏈條的邏輯起點,是整個設計合理性的前提。
(一)材料收集
收集場地信息衛星圖、高程圖等與后期設計相關的所有信息。它屬于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的感性材料收集階段,是整個設計工作的基礎。場地材料的收集主要來源于兩部分。一是來源于對場地的實地調研。進行照片拍攝,記錄場地使用感受,走訪設計使用人群,針對場地使用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等。二是利用互聯網或走訪相關單位,搜集無法通過現場調研取得的信息,如場地的地質、水文、實測地形圖和衛星圖,場地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方案,相關區域的城市設計方案,相關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當地文化遺產材料等。
(二)景觀表述
景觀表述是指將場地信息基于認知習慣分門別類地表達出來。景觀表述這一步中主要應用的邏輯方法是分類。人們可以將上一步中搜集的與場地相關的大量感性材料進行整理加工,將其按照認知順序進行分類,以清晰化、系統化地表述設計場地。分類即根據對象的本質屬性或顯著特征將對象區分為若干種類,使每個種類相對于其他種類都具有確定的地位。在進行場地材料分類時,人們需要注意以下三個規則:分類的各個子項應當不相容;各子項之和必須窮盡母項;每次分類必須按同一劃分標準進行。
分類的方法應用在景觀表述階段可以將與場地相關的大量感性材料分成若干具有同一屬性的類別,基于不同事物屬性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尺度、構成要素、體驗方式等。
為了更加清晰地表述設計場地,還可以在一次分類的基礎上,對各個大類再次進行分類。大尺度的景觀設計,以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的臺州反規劃項目為例,將項目中材料首先按照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尺度進行總體劃分,在宏觀尺度和中觀尺度按照“千層餅”和“基質-廊道-斑塊”模式、在微觀尺度采取“千層餅”和場地認知模式進行再次分類。小尺度的景觀設計,以2017艾景獎等級獎作品“黃土地上的新生命”方案為例,設計者首先將場地信息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經濟兩大類,然后在兩個大類下又基于尺度再次進行劃分,將自然地理這一大類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小類,又將宏觀小類再次劃分為區位分析、歷史地理、氣候等更低一級的類別。從以上案例也可以得出,通過邏輯分類的方法,人們可以把雜亂的場地信息層層分類,最終建立易于認知的塔狀信息結構。
(三)景觀過程
景觀過程是指在時間作用下景觀場地中生物過程或非生物運行過程。從場地信息中基于景觀中不同的事件,篩選出相關信息建立過程模型。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將自然視為相互作用的過程,提出設計一定要遵循自然的非生物過程。柳冠中在《設計方法論》一書中提出了事理學的設計方法論,同樣將設計關注重點放在設計的“事”而不是“物”中,這里的“事”即場地的使用過程,物即設計中的“事”的最終物化后的成果。
以俞孔堅教授的臺州反規劃項目為例,基于場地信息將景觀過程分為三個大類,即自然非生物過程、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宏觀的自然非生物過程包括降水、徑流過程、潮汐與洪水過程、海岸及灘涂演變過程。生物過程包括植物分布和擴散、動物的棲息和遷徙。人文過程包括海塘、河道水利工程演變、城鎮擴展和土地利用格局變遷、遺產與文化景觀、市民的游憩過程。
(四)景觀過程評價
景觀過程評價是指對景觀中各個運轉過程進行評價,從景觀運行的過程中歸納或演繹出每個過程是否正常運轉,給出利害評價。這一步主要應用邏輯學中的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和歸納推理等歸納方法。
1.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就是前提與結論之間有必然性聯系的推理,主要包括三段論以及完全歸納法等。一般來說,演繹推理是一個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三段論由三個性質判斷組成,其中兩個性質判斷作為前提,一個性質判斷是結論。在日常的應用中,為了提高溝通效率,常常將其中的一個判斷省去,這種形式被稱為省略三段論。例如,“場地日曬太強,因此場地不適宜游憩”這句話是一個省略三段論。在形式上它有兩個性質判斷,一個前提,一個結果。而完整的推理過程是“場地日曬太強,日曬太強不適合游憩,因此場地不適宜游憩”。
完全歸納法是由某類事物中每一個事物都具有某屬性推出該類全部事物都具有該屬性。例如,某景觀場地中十個坑塘,人們對十個坑塘的水質進行檢測,發現其水質都被污染,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這個場地中所有坑塘都被污染了。而坑塘水質是景觀水過程一部分,人們可以進一步推理出景觀水過程的存在問題。
無論在景觀設計中還是日常生活中,演繹推理都具有邏輯必然性,它的斷定范圍是蘊含在前提之中的,而類比推理、歸納推理都是超出前提斷定范圍的推理。
2.類比推理
人們觀察到兩個或兩類事物在許多屬性上都相同,便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它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或由普遍到普遍的推理方法。在景觀設計中,類比法是一種常用但可靠性不高的方法。例如,A地某景觀樹生長狀況存在問題,可以類比推理出,與A地相臨的B地,相同氣候條件和養護條件下,這種景觀樹的生長也會存在問題。類比法的可靠性可以隨著相同屬性數量的增加而可能增加。
3.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就是前提與結論之間有或然性聯系的推理。歸納推理不僅包含簡單枚舉法、類比法、統計推理與求因果五法,也包括一些歸納方法,如觀察、實驗、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概率、統計中的選樣求平均數及假說等。
簡單枚舉法是指人們觀察到某類中許多事物都有某屬性,而又沒有觀察到相反事例,就做出結論某類事物都有某屬性。例如,某公園中有景觀座椅200處,調查其中40處,結果發現均存在座椅老化、破損,不能正常使用的問題,據此可以歸納推理出該公園的座椅都存在同類問題。人們也可以據此推理出景觀游憩過程存在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簡單枚舉法的可靠性有賴于調查事例的數量。
現實中的景觀場地往往是復雜的、綜合的。各類過程不僅各自形成系統,還和其他過程系統耦合在一起。因此,在相應的設計實踐中,三種推理方式及邏輯方法通常都是混合應用的。
三、結論
前期分析不簡單是收集信息,它還包括深入場地信息,將場地信息運用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其他必要的邏輯方法進行分析,以獲得對場地的理性認知。這一過程在實踐中是不容輕視的,是保證景觀設計方案清晰、有力的基礎。
(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作者簡介:董偉(1989-),男,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方向:景觀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