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電影講述一位名叫基廷的教師在一所比較傳統的學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授學生,他鼓勵學生們釋放自己的思想,體會詩歌的優美和生活的意義。影片還描繪了不同性格的學生們的成長,本文著重分析其中的人物并分析其對教育的啟示。
二、電影解析
1.從教師的角度——思想解放者與封建應試教育學校的矛盾
影片中基廷的到來給這所守舊的學校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基廷先生一出場就是吹著口哨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歷屆學生的展廳上課。這是基廷給大家上的第一節啟蒙課程。他首先讓皮茲讀了一首詩句:“花開堪折直須折,時光易逝,今日輕綻淺笑的花朵,明日便將凋零。”他說因為我們都會死去,成為蟲子的食物,所以要“及時行樂”。“哦,船長,我的船長!”他讓學生們喊他船長,正是因為他相信,他可以帶領大家,讓他們成為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解放身體和心靈。他讓學生把書的導論部分撕掉,是因為他覺得詩是不能夠被任何東西衡量的,他說:“我們讀詩、寫詩并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他讓學生們站在桌子上去,告訴他們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然后要努力找到自己的聲音,不能一味只輕信別人——要用批判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基廷所做一切都與傳統的教育背道而馳,他幫助學生解開傳統的思想禁錮,發現自我,重新認識自己。
2.從學生的角度——內心渴望自由和傳統外界禁錮的沖突
這部影片主要描寫了幾個學生——尼爾、陶德、查理和卡梅隆。尼爾是熱烈的浪漫主義者,他內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說自從他有記憶起就想要做表演。尼爾非常出眾,他的成績名列前茅,他始終是班級里最有力量的那個人,領導著大家去打破傳統的思想禁錮,帶領大家建立死亡詩社,和大家在山洞里探討人生,幫助陶德釋放自己,尋找自己心底真正的聲音。可是最終,由于現實的禁錮,他沒能如愿,而他也以最慘烈的方式表達了他最后的吶喊——自殺死去。這個結局很遺憾,但尼爾始終是我們記憶里面最鮮活的一個人,從外表到內心,他無處不洋溢著對生活的激情與向往,他的笑容最能打動人心,因為那是最真實的,他活力四射地活著,用力地活著,即使最后他沒能堅持,可是生活已經因為有他而變得無比鮮艷,而那些鮮活的關于他的記憶將永遠影響著他人,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
陶德則是保守的自由渴望者。他天生敏感,內心保守,開始就背負著哥哥是上屆畢業生最優秀學生的巨大壓力。陶德其實是影片中反差最大的人,最開始的他由于自卑敏感的心態,拒絕參與集體活動,可是受尼爾和基廷老師的影響,他漸漸改變。他在基廷老師的英文課之后在紙上寫下“及時行樂”,這證明他的內心其實是渴望自由的。影片中他沒有作詩,但是在基廷老師的引導下寫出了非常棒的詩句,這證明他的內心其實是感情豐富的,只是他不善于表達。由于尼爾的死亡和基廷被辭退的刺激,他最后終于沖破了內心的禁錮,第一個給基廷老師解釋說是校方逼迫他們簽字,然后第一個站上桌子,嘴里說著:“哦,船長,我的船長。”他讓基廷知道,他的信念已經在他心中生根發芽。陶德其實一直在和自己斗爭,他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但他最終能夠戰勝自己,改變自己,追求屬于自己的自由。
查理則是天生的自由者的化身。查理從出場到最后都貫徹著代表自我的思想之風。他心中藏著自由,只是等待時機將它釋放。在影片中,他經常做些離經叛道的事情,他抽點小煙,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他在校報上出刊一些“叛逆”的言論,最后還在會上和校長諾倫公然對抗,告訴諾倫這所學校需要招收女生。在校方威脅他簽字誣陷基廷時,他拒絕簽字,然后被開除了。所以其實他內心的力量比誰都強大,他不輕易屈服,他不在乎世俗之物,在關鍵時刻,他會第一個站出來,拿起武器,奮勇戰斗。在人群中,他總是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可是他身上散發出的光芒總是讓他變得耀眼。
影片中的卡梅隆是傳統教育思想的忠實粉絲,他是一個完全固化的傳統主義的擁護者,即使基廷也改變不了他,循規蹈矩的思想在他腦中根深蒂固,這恰恰與自由主義者查理形成了鮮明對比。像他這樣的人總是活得小心翼翼,他是世俗的擁護者,他從來不敢窺探內心深處真正需要的東西,因為他過于害怕。可是因為這樣的固化思想不可能讓他真正地獲取知識,他所學的知識永遠停留在表面,他缺乏對知識的深層思考。所以他的成績不是最好的,同學們也不認為他是優秀的。在現實生活中,這類人很多,因為心中沒有力量,所以依附在外界的規則和制度上,以為這樣就能得到很好的生活,最后卻一無所獲,全面崩塌。
三、影片對教育的啟示
基廷無疑是第一個站上桌子教育學生的人,作為教育的前驅者,在這個傳統的學校里,他受到了各種質疑,可是他心里很明白他是一個站著的人,而其他人都是坐在下面,他比其他人看得遠。但是他有信心,他相信學生們有一天也會被喚醒,站著看這個世界。所以當影片最后所有人都站在桌子上,嘴里說著:“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我們知道他成功了。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1977)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所以,我們最終知道,教育最終的意義不是提高分數,而是喚醒學生,改造靈魂。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
作者簡介
董瑜慧(1989—),女,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