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 涂曉君
[摘 要]湘西地區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通過現代學校教育的方式,對原生態的桑植民歌與土家族舞蹈進行了創新式的沿襲。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選擇桑植縣中學作為典型個案,通過學生與民眾的調查來反映“重要參與者”對于該活動的態度與看法。結果顯示,當地民眾與學生對傳統歌舞傳承的意義表示認可,形成了較高層次的文化自覺意識。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民族教育;桑植民歌;土家族舞蹈;文化傳承
一、引言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多元文化構成的特點,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沿襲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1]?!痹诂F實的實踐中,湖南省湘西地區做出了一項有意義的嘗試,將傳統歌舞與現代學校教育結合在一起,所實施的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是在新時代對原生態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沿襲的一種頗具創新的形式。桑植縣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個案,當地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體,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桑植民歌”和“桑植白族仗鼓舞”,被譽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土家族茅古斯舞更被認為是最古老的舞蹈,被中外專家稱為“中國民族舞蹈的最遠源頭”[2]。在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桑植民歌、傳統舞蹈已經以多樣化形式融入中小學校園。比如,在體育課、音樂課等學科課堂上教授傳統歌舞,還有通過課間操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民族舞蹈,并舉辦各式各樣的傳統歌舞比賽,不僅實現了對學生的藝術教育,更實現了對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沿襲。
在少數民族地區,極具民族特色的歌舞就是地區的文化經典。桑植民歌、傳統舞蹈蘊含著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是展示桑植地區最初生活形態、原始生活方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其多彩文化的表現[3]。桑植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多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所創造的文化多以口頭代代相傳,傳統歌舞面臨著消亡的威脅。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廣泛開展將桑植文化與現代學校教育結合在一起,其實施現狀與效果如何,是否能達到預期的設想,很值得探究。桑植地區中小學校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開展已有一段時間,那么作為“重要參與者”的學生如何看待這個活動?外界的民眾如何評價這種沿襲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方式?活動實施的實際效果如何?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有必要進行調查研究,到中小學校園“田野”中進行實證觀察,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參與者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將涉及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關鍵行動者納入其中,包括對學生與民眾進行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在問卷的設計上,涉及參與者的背景信息、對傳統歌舞了解情況、對傳統歌舞進校園的態度、實施效果等維度。樣本的選擇考慮到典型案例的特征,主要在桑植地區進行取樣,包括民眾與學生群體。
以桑植縣中學為典型個案,在高中階段隨機選擇兩個班級(文理科班級各一個)進行調查,共發放16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59份,回收率為99.4%。其中,男生83人,占52.2%;女生76人,占47.8%。一年級62人,占39%;二年級97人,占61%。來自農村的學生64人,占40.3%;來自城鎮的學生95人,占59.7%。在桑植縣街頭選取民眾樣本,主要在各個街道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140份,收回有效問卷139份,回收率為99.3%。其中,男性35人,占25.2%;女性104人,占74.8%。19歲以下有56人,占40.3%;20~29歲有39人,占28.1%;30~50歲有44人,占31.6%。小學及初中學歷有63人,占45.65%;高中及中專學歷有45人,占32.61%;大專及以上學歷有31人,占21.74%。所采用的調查問卷,主體內容包括傳統歌舞了解程度、價值意義、保留現狀,傳統歌舞進校園的了解狀況、實施效果、意義認可、發展前景以及傳承形式等。
三、學生與民眾
對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態度
無論是學生還是民眾,針對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態度都呈現出不同狀況,有的表示支持,有的不是很贊同。問卷調查就傳統歌舞與傳統歌舞進校園兩個方面,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設計問卷,從“非常不贊同”到“非常贊同”分為5級,分別賦值1~5分。利用平均值檢驗的方法,探究不同背景變量的學生與民眾在該活動各維度的態度認知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借此反映學生與民眾態度認知的實際狀況。
在分析不同背景的學生對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認知差異上,根據學生背景變量包含的維度,主要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四個維度上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表明認知程度比較一致;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四個維度上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認知程度也比較一致;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在歌舞了解程度、歌舞傳承意義、歌舞保留現狀維度上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而在實施意義上呈現出顯著差異,表現為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對于歌舞進校實施意義的認知程度高于來自城鎮地區的學生(見表1)。
在分析不同背景的民眾對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認知差異上,根據民眾背景變量包含的維度,性別方面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而在年齡、學歷和收入方面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民眾在四個維度上均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表明認知程度比較一致;不同年齡的民眾在傳承意義、保留現狀維度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而在歌舞了解、活動了解維度上呈現出顯著差異,進一步檢驗發現,19歲以下和30~50歲群體在歌舞了解和活動了解上均優于20~29歲群體;不同學歷的民眾在傳承意義、保留現狀、活動了解維度上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而在歌舞了解上呈現出顯著差異,進一步檢驗發現,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群體在了解程度上更深;不同收入的民眾在歌舞了解、保留現狀、活動了解維度上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而在傳承意義上呈現出顯著差異,進一步檢驗發現,收入越高的民眾對傳承意義的認可程度越深(見表2)。從均值比較來看,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對于歌舞的了解程度就越深;收入水平越高的民眾,對歌舞傳承意義的認可度也越高。
四、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效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傳統歌舞比較了解的占14.5%,了解較少的占49.1%,比較不了解的占22.6%,非常不了解的占13.8%??傮w來看,學生對傳統歌舞的了解情況并不理想,敢于說自己對傳統歌舞非常了解的學生還沒有,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歌舞的了解程度較低。
從傳統歌舞的保留現狀來看,雖然開展了一些宣傳活動,對傳統民族歌舞進行了傳播,但大多數學生以及民眾認為傳統歌舞的保留現狀一般。相較民眾群體,學生群體在對傳統歌舞的保留現狀上持有較悲觀的態度,即:36%的學生認為保留現狀不太好,37%的學生認為保留現狀一般,二者所占比重超過了70%;而18%的民眾認為保留現狀不太好,41%的民眾認為保留現狀一般,二者所占比重將近60%。但無論是學生還是民眾,認為保留現狀較好或非常好的比例沒有超過30%。
在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實施效果的評價上,民眾群體對實施效果的評價較積極,14%認為實施效果很好,33%認為實施效果較好;而學生群體對實施效果的評價較消極,17%認為實施效果很不好,34%認為實施效果不太好。但民眾和學生對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實施效果的評價相對一致,積極評價和消極評價各占一半。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桑植傳統民族歌舞的傳承,桑植學校的學生基本都會唱5首以上的桑植民歌,不僅使學生了解了傳統民族歌舞的歷史知識,還使傳統民族歌舞得到較好的傳播和沿襲。
五、啟示與建議
研究以桑植縣中學作為典型個案,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過對學生與民眾的調查來反映“重要參與者”對于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態度與看法,揭示湘西地區“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實施的實際情況。從調查數據的分析來看,無論是學生還是民眾,對傳統歌舞的了解程度越高的群體,越認為傳統歌舞的價值和意義重大,也越認可傳統歌舞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在態度上也愈加支持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這些群體將傳統民族歌舞與地域特色文化聯系在一起,對歌舞本身的價值和學校傳承活動的意義認知平等對待,無疑為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與外部支持。民眾也將學生作為傳統民族歌舞的重要傳承者,學校是傳承傳統民族歌舞的重要場所。從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效果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學生了解和學習了一些民族歌舞以及有關民族歌舞的知識。對于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取得效果的認可情況,民眾更為認可,而學生則認為活動的實施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
當地民眾對于傳統民族歌舞持有特殊感情,從文化繼承上具有一層更近的情感認同。當問及對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的態度時,多數民眾表示支持,認為應將本地傳統民族文化沿襲下去。基于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理論,這表明當地民眾對于自身文化具有一定自覺意識[4],但僅表現于思想意識上,缺乏具體而堅決的行動,是一種淺層次的文化自覺。布迪厄認為,所有的文化符號與實踐,從藝術趣味、服飾風格、飲食習慣,到宗教、科學與哲學乃至語言本身,都體現了強化社會區隔的利益與功能[5]。由于學校教育的作用,教師和學生掌握的文化資本較多,因而對當地傳統歌舞的了解較多,能認識到傳統歌舞傳承的重要意義,并愿意為之付諸行動,具有較高層次的文化自覺。但在活動實施效果上,民眾和學生的評價相對一致,積極評價和消極評價各占一半,這說明傳統歌舞進校園活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實施效果。學生群體雖然普遍能認識到傳承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但受傳統歌舞的表現形式、升學愿望等因素的影響,對學習當地歌舞存在較大分歧。
為了更積極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民族文化,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改革與完善。
一是應完善政策執行的配套措施,增強政策實施的持續性。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增加政策的宏觀指導性,保證方向性與原則性,同時適當增加政策的靈活性,減少指令性;在一些具體的工作層面,允許學校根據自身實際進行實施。
二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以促進不同群體的觀念轉變。如通過精品文藝活動、報刊、廣播等形式,讓民眾領略當地民歌的藝術魅力,建立起民眾對桑植文化的自我意識,加深對桑植民歌文化的特定價值、文化理念和行為規范的了解,增強民眾的民族文化自豪感,為學校教育開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是進行教學革新,確保知識性的同時增進內容的趣味性。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考慮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增加師生的互動與交互學習,創設情境,在保持桑植民歌原生態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了解桑植民歌的文化內涵,提高演唱技巧和音樂表現力,增強民族認同感。
四是積極構建校本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加強學校與社區間的合作,在做好地方性校本課程實施工作的同時,發動學生在社區中尋找和利用相關資源進行本土歌舞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孫揚.尊師重教、筑夢未來——慶祝第三十個教師節[N].中國教育報,2014-09-10.
[2]王先梅.土家族擺手舞的現狀與前瞻[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54-156.
[3]舒達.論桑植民歌[J].懷化學院學報,2010(4):16-18.
[4]蘇國勛.社會學與文化自覺——學習費孝通“文化自覺”概念的一些體會[J].社會學研究,2006(2):1-12.
[5][美]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M].陶東風,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7-8.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