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軍
“小班化”教學是歐美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班級規模一般在30人以下,美國也曾提出班級規模應縮小到18人。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南方一些地區也逐步開始嘗試“小班化”教學。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學生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作為地處騰格里沙漠和沙巴全國丹吉林沙漠交匯處的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農村學校學生人數更是急劇減少,但是相應地又凸顯出生均教育資源的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民勤縣蘇武鎮新河中學(以下簡稱新河中學)開始實施“小班化”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經過兩年的研究、探索與實踐,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逐步形成了學校“小班化”教學有效的特色化模式,明顯提升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
一、推行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小班化”與過去的大班額相比,有著“人數少,座位安排靈活,師生、生生互動頻率高”的優勢,更利于實施分層教學,也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張揚個性、表現自我。自2016年開始,新河中學依托原有的“小組合作下的導學案教學”模式,開始推行“小班化”分層教學。學校每班人數均控制在24~28左右,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分為6~7個學習小組,每組4人,保證各組都有高(1人)、中(2人)、低(1人)三個層次的學生。在設計學案、實施教學活動時,針對三個層次的學生設置并實施不同層級的的學習目標、合作探究內容、達標檢測習題、評價標準。合作探究內容一般按照由易到難的梯度設計為A、B、C三個層級,在課堂合作學習時,以靈活多樣的組內分層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相應任務。一般而言,A級內容由“中低”組合(1中1低)合作完成,C級內容由“高中”組合(1高1中)合作完成,最后由全組人員合作完成B級內容。達標檢測練習也設計為A、B、C三個層級,分別由高、中、低三個層次學生完成。在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時,針對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實行競爭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激勵性評價。這種組內分層合作學習、分層檢測練習、分層評價方式的實施,能夠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積極發言、展示,有利于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發掘潛力,張揚個性,樹立信心;能夠保障每節課達到“百分百互動、百分百發言、百分百展示、百分百評價、百分百進步”的教學目標。
二、規范課后輔導制度,實現精準化助學
“小班化”人數少的優勢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學生在知識技能基礎、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準確找出問題成因,然后針對具體問題分別采取相應對策。“小班化”教學模式研究開展以來,學校對課后輔導制度進一步規范、明確,要求各年級各學科必須采取生生“手拉手”結對幫扶和師生“面對面”“點對點”輔導相結合的方式對學困生實施精準助學。每學期初,各科教師要在班主任協助之下對任教班級學生學科基本狀況進行細致調查摸底,將本學科學生劃分為“優、中、后”三個層次,認真分析、診斷每個后進生學習困難的具體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輔助措施。一是讓優生和后進生采取自愿的方式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微調,要制定幫扶目標,明確幫扶要求,完善激勵措施,及時對學生幫扶進行指導、督促、檢查。二是教師要充分利用自習時間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進行“面對面”“點對點”精準輔導,并做好輔導計劃與輔導記錄。
學校明確規定:科任教師課后輔導必須采用集中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其中“面對面”“點對點”的個別輔導時間每天不得少于30分鐘,對每個學困生的輔導每周不得少于1次。學校在每個教室后面為教師配有一套辦公桌椅,以方便學生隨時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對學生實施輔導,同時又可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向教師討教的畏難情緒。學校對輔導過程全面監督、指導,對輔導成果及時考核獎勵。“小班化”的“一對一”“面對面”“點對點”精準化助學,使學困生厭學情緒逐漸消除,學習信心不斷增強,學業成績穩步提升。
三、開展社團活動,促進學生特長化培養
“小班化”人數少的特點為學校培養每個學生一至兩項特長成為了可能。學校組建了足球、籃球、乒乓球、舞蹈、聲樂、器樂、繪畫、剪紙等學生社團,要求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至少參加1~2個社團。學校為社團活動提供時間、場地、器材、師資等保障。如規定每天下午的大活動時間為社團活動時間,每個社團配備1~2名輔導老師,每個社團每周開展一次活動,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競賽或展覽匯報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學校藝術節;每個教室配置器材柜、圖書柜,樓道擺放書報夾,保證學生人人有器材,時時有書讀。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生特長培養工作成績斐然。近兩年,在各類學生藝術競賽中有一百余人次獲省、市、縣級獎勵,學校藝術長廊、教學樓、宿舍樓共陳列學生藝術精品達三百余件。
四、提高家校聯動質量,實現精細化育人
“小班化”教學減輕了教師“量”的負擔,有助于教育“質”的提升。在“小班化”背景下,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家長溝通交流,提高家校聯動的質量和頻率,齊心協力實現精細化、精品化育人。學校要求班主任必須做到每學期與每個學生家長展開至少2次訪談活動,做好訪談計劃與記錄,共同把脈學生思想、學習狀態,商討教育對策。學校每學期通過召開家長會,讓家長參觀教室、宿舍,閱讀《學生在校表現記錄表》《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表》來了解孩子的學業、思想狀態;每學期向家長展開至少一次問卷調查,及時征集家長對學生成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建議,幫助學校、教師適時調整教育策略、改進教學方法。班主任、任課教師充分利用QQ學科專線、班級家長微信圈等與家長展開教育互動,隨時交流學生思想狀態、學習表現,共同研討教育方法,制定教育措施。學校通過與家長多平臺、高頻率的互動,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問題做到精準定位,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措施,真正做到精細化育人。近兩年來,學生整體素養明顯提升,文明言行已成常態。
總之,“小班化”教學模式研究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持續地探索、實踐,不斷地進行驗證、改進,才能充分挖掘“小班化”教學潛能,發揮“小班化”教學優勢,讓“小班化”教學真正成為提升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法寶”,縮小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的“利器”。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