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百順
2017年11月16—23日,筆者有幸參加了清華大學的“‘國培計劃(2017)——教育部示范性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端人才培養項目”,能在這所百年名校參加培訓學習,筆者倍感榮幸。這次培訓主要以“講座+觀摩交流+參觀”的形式進行,讓筆者受益匪淺、體會頗多,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厚、實、恒、新”四個方面。
一、“厚”在內涵
在清華大學參加培訓期間,筆者感受到了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魅力與底蘊。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先生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筆者聽的每一節課都是集思想之大成,耀智慧之精華。
例如,徐振明教授《清華歷史及其傳統精神文化》的講座,讓學員們從“清芬挺秀、華夏增輝”的清華風采到“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從“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的校訓到“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從“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從我做起、從現做起”的人文精神;從周詒春到蔣南翔校長;從竺可楨到周光召等科技巨擘;從趙元任到張肖虎等人文名家;從王淦昌到周光召等清華14名“兩彈一星”功勛;從梁守槃到薛本澄等國防科技衛士;從魏廷琤到林秀山等大禹傳人;從呂彥直到馬國馨等譜寫凝固樂章的人;從林宗棠到康世恩等筑起民族脊梁的人;從周培源到王鳳生等杏壇領袖;從丁紹光到張光宇等著名藝術家;從劉東生到鄭哲敏等8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所有這些無不讓人感受到“清華”這兩個字的厚重和名校的魅力,帶給學員們新的思索與感悟。
二、“實”在實干
通過這次清華培訓,筆者更新了觀念。當筆者坐在課桌前,從聆聽華俊昌教授講《破冰活動——面向教育新需求的教研員專業能力提升》那一刻起,便深深地感到,在這個人才濟濟、大家薈萃、行勝于言、重在實干、嚴謹求實、追求卓越的地方,教授們個個滿腹經綸、學識淵博、風趣幽默,他們的警句典故層出不窮,獲得了學員們的一致好評。
例如,清華大學工程學院教授、教學顧問專家組成員、國家精品課程主講人之一張學政在主題為“教學方法與教學藝術”的講座中提到“四點、四性、兩注意”的教學方法,即突出重點、講清難點、設置疑點、安插興趣點,講究邏輯性、注重啟發性、富有節奏性、力求形象性,注意“案例教學”和“課堂語言表達藝術”。七十多歲的張教授,為學員們制作了教材演繹稿和模型,他一邊上課、一邊操作,認真專注,一絲不茍。這種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實干精神,令人佩服。
三、“恒”在堅持
恒即恒心,持之以恒的決心。清華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楊芳主講的《混合式教學的課堂改革》,緣起慕課,她經過三年的大膽嘗試、不懈努力終于獲得了成功,現已有五十多萬人選修此課。而張學政教授的課則從夏商周到秦漢三國晉,再到南北朝隋,然后到唐宋元明清,如數家珍;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章回小說,無不知曉。這源于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寫讀書筆記,而且還把筆記分為茶幾本、枕邊本和口袋本三種類型。
朱镕基同志曾說:“清華不僅是一個‘為學的地方,還是教人‘為人的地方。”在清華大學,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師生的衣食住行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他們樸素無華的衣著,凸顯了學人的本色;千人有序的就餐,傳遞著禮讓文明;管理有章的簡樸住宿,體現了讀書的清逸;隨處可見的單車,成為師長永不退休的“千里馬”。清華師生的樸素、有序、簡樸、簡單絕非一日塑就,而是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良好習慣。習慣是人生之綱,而人性的普遍弱點便是“知而不行,行而不恒”,清華人做到了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達。在此,筆者感受到了清華的“恒”文化,同時也將以此激勵自己,努力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繪制更精彩的人生。
四、“新”在突破
培訓學員們在清華觀大腕的風范,品大師的性情,領大家的精髓。自始至終,每位上課的專家、學者、教授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次學習培訓,教授們的授課推陳出新,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學理,又有催人奮進的人生智慧,使學員們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認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使學員們認識到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做個有心人,善于動腦,不斷更新知識、拓寬知識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增強育人意識,規范育人行為,提高育人能力,才能開創新的工作局面。新穎的培訓管理模式也使筆者難以忘懷:培訓班有班主任、班長和班委,學員們在班旗下宣誓,每天帶著學習資料結伴穿梭于校園;每天晨讀、做值日,在莊嚴的清華校歌聲中,不由自主地想到作為清華學子是多么驕傲和自豪。
“走進清華門,便是清華人。”學員們在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不僅經歷了獨特、新穎的開班儀式、師訓寶網絡簽到、引課、結課、填寫評價表、“同學”線上學習等全新的培訓模式,更領略到了諸位教授、名師的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例如,中國第一位持證演說家李真順教授,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配音惟妙惟肖,其音色優美、字正腔圓,撼人心魄;高玉麗教授《從“考工記”到學業質量管理》的講座,拓寬了學校體制和評價制度的改革思路,使學員們眼前一亮,找到了時下制約教師評價制度的瓶頸與突破思路,頃刻間豁然開朗,堅定了改革的信念;奧鵬遠程教育中心項目指導專家楊明華《網絡學習方案解讀及平臺展示》的講座,讓學員們走進了教育技術的前沿,看到了教育技術的光明前景。
走出清華門,帶走清華魂。八天的培訓生活仿佛一面鏡子,讓學員們看到了鏡子中真實的自我,使他們在清醒中不再自沾;八天的培訓生活好似一座天平,讓學員們自覺地稱量著各自的分量,使他們在對比中不再沉淪;八天的培訓生活好像智慧之手,為學員們打開了一扇窗,使他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八天的培訓生活猶如一個加油站,為學員們提供了充足的知識養料,注入了迎接未來挑戰的動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會用清華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激勵自己,切實轉變思想作風、學習作風和工作作風,勤奮工作,刻苦學習,加強修養,提高素質,將新學到的理論知識滲透在工作的各個方面,把今后的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