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新
一、問題緣由
在多年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基層學校教研工作情況調研中發現,不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平時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很少立足教學實際開展研究,沒有為自身成長、學生發展和教育教學服務著想。一些慣常的教研活動也只是個別參與者(課例提供者、教研員和中心發言人)的“專利”,多數人成了聽眾陪客,不會主動對照反思、深入分析和分享應用。要改變這種情況,可借力內外部積極因素。
二、著力調動內部本根動因,
激發教師積極參與教研
1.激發教研責任意識。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履行好這項職責,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教師對教育教學研究的投入。為此,肅州區教育局充分利用平時入校調研及指導、組織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等一切有利時機,不斷強化教師從事教研的目的和意義,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持續動力,讓教師每天的工作成為一種學習、實踐和研究的常態,主動更新觀念,研究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及相關問題與現象,提高教育教學與研究能力。建議學校管理者、活動組織者身體力行,帶頭參加教研活動,參與聽評議課與對話研討,以帶動全校教師自覺參與教研。
2.引導感受教研幸福。年復一年的備課、上課、評閱作業和帶班,日復一日的“教研室—教室—家庭(宿舍)”三點一線,加上一些外界誘惑對學校的不良影響,難免使一些教師覺得工作單調乏味,產生厭倦、浮躁情緒,失去激情與進取心。如何改變這種狀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之路。于是,肅州區教育局由此出發,引導教師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嘗試以平和、寧靜的心態,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去設計教案,整合課件,執教上課,或閱讀教育文獻,反思教學得失,分析問題癥結,探尋解決良策,等等。經過長期實踐,教師們形成習慣,穩定心態,改善了教研行為,提升了教研實效。正如一些教師在“肅州區教師職業幸福與專業成長論壇”上所講,教研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益,給予了學生更優質的教育,而且參與教研的過程也讓教師領悟到教研的意義與價值,領略到教研的威力與魅力,更讓教師享受到了樂在其中的充實、幸福與滿足,提升了教師職業生活質量與品位。在這種精神境界與幸福感中,教師又會自覺、持久、熱忱地投入到教研,并一路走向自己工作的桃花源和心靈的天堂。
3.順應問題解決需求。肅州區教育局梳理教師教育教學中的普遍問題、突出問題,尤其是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如轉化問題學生、優化作業設計、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提升課堂效益等問題,主動順應教師需求問題研究和尋求幫助解決的教研意向,因勢利導,引導教師獨立思考,深入實踐研究,參與群體互動研討,探尋破解疑難的務實有益之策。
三、努力創造外部有利環境,
促進教師積極參與教研
1.借力教研制度。切實有力的教研制度是調動廣大教師教研參與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肅州區教育局將教師日常教研參與情況以10%的權重納入教師年度績效考評,促進教師在教研參與數量、質效等方面由消極被動逐步向積極主動轉變。堅持具有“比學趕幫超”性質的以賽促練、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制度,激發、挖掘教師的教研意識和潛能,促其融入到教研隊伍中。
2.營造本真教研氛圍。本真、濃厚的教研氛圍能吸引更多教師“為解決實際問題而來”“為自身專業成長而來”參與教研,它是調動教師教研參與熱情、愿望和積極性的持久策略。肅州區教育局經常引導教研員、學校教學管理者,特別是教研組長,設法在日常教育教學研討中創設開放、民主、合作、互動、求真的教研氛圍與環境,鼓勵教師人人能以平等教研主體暢所欲言、碰撞思維,以平和語氣和善意態度對不同觀點提出質疑,無客套,不拘泥。組織者或主持者既要在研討初期巧妙設計教師參與點,又要在研討最后對所達成的共識和成果條分縷析,加以推介實驗。由于教師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有發言權,能感受到自己是教研群體和教研成果貢獻與分享的一分子,因而更能激發參與教研的主動意愿。
3.減輕教師工作負擔。肅州區教師數量總體吃緊,農村學校尤其是偏遠鄉村學校教師更為緊缺;城市學校和寄宿制學校班額較大,班級事務多,各級各類師生活動名目繁多,而且教師還有不少填報表冊和文字材料等事務性工作,有時多項工作、活動安排扎堆。教師工作量大、負擔重,常常沒有時間和精力鉆研課標、教材,以及反思日常教學、研究問題學生,工作多憑感覺、憑經驗,盲目隨意,難以深入到工作內部和問題本質中。對此,教育局在積極建議爭取配齊教師數量的同時,指導學校設法合理計劃、統籌、協調和處理教學、帶班與教研、各類活動、事務性工作等之間的關系,整合多頭重復、相近工作,有序并均衡安排各階段各項工作,減少事務性和意義不大的工作,切實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解放教師的有效時間,使他們有時間、有精力、靜心參與到教學和育人研究中。
4.設計適切教研活動。反思以往基層教研活動,多有形式多、實質少之嫌疑,距離校本教師實際需求較遠。對此,肅州區教育局積極致力于對教研活動方式的實踐探索,使教研活動策劃、設計和開展盡量從區域、學校、教師、學段、學科實際出發,用適切的教研活動平臺及切實的教研價值、質量和品位,增強活動的適切性、受眾受益面和教師參與的興趣,拋棄意義不大、好高騖遠、個別人唱獨角戲的教研形式。對于小規模微型學校,倡導教師在繁忙的工作中隨時隨地思考和嘗試改進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日常小問題自主教研;就近聯校(跨校)組織同年級同學科教師集力合作教研;借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網絡教研,如網上集體備課研討,共享教學教研資源和培訓學習資源。對于班級較多的較大規模學校,組織同學科教師(或備課組)就某一教材難點內容開展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評課、改課、研討等系列性同課研磨活動,通過對一課的研磨,獲得解決一類問題的思路、策略;充分發揮本校或鄰校特級教師、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和專兼職教研員等教研力量,利用身邊可信賴、易親近、能仿學的教研資源,開展示范引領帶動與研訓活動;憑借較大規模學校較高的教育技術條件,組織教師參加錄課曬課“照鏡子”活動,喚起教師自省自悟自改的主動意識。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