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寅
特色課程群是促進學生多樣發展的載體,是學校特色發展的直接體現。多年來,浙江省杭州市采荷中學大力進行特色課程群建設,依托優勢學科“趣味營”、社團活動“個性坊”、實踐基地“拓展部落”三大載體,在文學審美、科學探究、社會廣聞、才藝個性、實踐拓展五個領域設計了若干彼此關聯的特色課程。在此,對學校指向學生多樣發展的特色課程群建設的范式進行介紹。
一、研究背景
目前,多數初中學校開設的拓展性課程種類和形式不夠豐富;教師開設的拓展課缺少從課程層面進行的梯度設計和系統規劃;現有課程存在碎片化現象,不利于學校特色品牌的打造。
采荷中學在“名著閱讀”“小小植物園”“動漫圖說社會”方面的研究居于市、區首位,為基于優勢學科的“趣味營”特色課程群建設奠定了基礎;一批優秀社團脫穎而出,為基于社團活動的“個性坊”特色課程群建設奠定了基礎;富有特色的各類活動,為基于實踐基地的“拓展部落”特色課程群建設奠定了基礎。因此,指向學生多樣發展的特色課程群建設,主要是基于現實困惑和現有的特色課程建設提出的。
二、頂層設計
1.概念界定
特色課程群指的是根據學校特點、學生發展需求而建設的、富有特色的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學校特色發展的拓展性課程群。它以“趣味”“個性”“實踐拓展”為指向,依托拓展性課程設置一級課程群,在一級課程群下又設置若干個二級課程群,在二級課程群下再設置3門或3門以上的課程群,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
行動范式是指常規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是共同體成員構建課程的共同信念和行為方式。它給學生提供成功示范、解決方法和類比實例,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情感、意識等隱性教育融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
2.課程理念
學校的特色課程群建設理念是“多元發展,個性培養”,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特色課程;讓每一位學生自主選擇,滿足其學習需求;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多元發展,提高學生的素養。
3.技術路線
研究按照“基于實際頂層設計—特色課程群開發—課程實施管理—課程評價反思—課程優化再實施”的技術路線來實施,它基于實際,通過頂層設計,再進行課程群的開發、管理以及課程的評價與優化。
三、課程架構和運行機制
1.指向學生多樣發展的三大特色課程群的架構及項目設計
抓住特色課程群建設這個核心,以優勢學科“趣味營”、社團活動“個性坊”、實踐基地“拓展部落”三大載體為依托,在文學審美、科學探究、社會廣聞、才藝個性、實踐拓展五個領域設計若干彼此關聯的特色課程群。
2.指向學生多樣發展的特色課程群的運行機制研究
一是運作流程研究。研究了三大流程:課程群開發“基于需求—設計綱要—編寫教材—確立教程”;課程管理實施“課程管理—教學探究—評價與反思”;課程優化再實施“增刪與優化課程—完善教材—調整教學方式”。
二是運作策略研究。依托優勢學科、社團組織、實踐基地,建設特色課程群,設計運作內容的策略研究;學生素養提升和個性、潛能開發相結合,確立運作理念和運作形式的策略研究;校內導師培養與專職管理相結合,校外基地實行校內教師與社會專業技術人員相結合,開展建設指導者隊伍的策略研究。
三是運作評估研究。構建多元發展特色課程與成果價值、情感態度相結合的評估框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創設展示會、答辯會等多種形式的綜合性評估體系;組織由教師、學生和專家共同組成的特色課程群評估團隊。
3.指向學生多樣發展的特色課程群建設的保障機制研究
一是制度保障。從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出發,探索并確立課程群的運作章程、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
二是質量保障。教學處要求教師按照規定步驟實施課程,做好計劃,認真寫好教學案例,及時總結反思,并保存好學生的相關資料及競賽成績,學校再定期組織研討,推廣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另外,學校組建跨學科的評估團隊,對課程、教材、課程教學和課程質量進行監控。
三是師資保障。學科教師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長,開設課程;以校內為主、外聘指導為輔,加強教師培訓;保證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等的合理分布,打造最佳的師資隊伍。
四是動態管理保障。根據課程實施效果,建立特色課程群隸屬課程的準入與退出制度,形成“檢查—評估—反饋—調整”的動態管理機制。
4.特色課程群的評價研究
特色課程群的評價研究是評價課程群是否具有“特色”的研究機制,它包括評價標準(如課程群受歡迎度、學生滿意度)、評價的操作等。
四、課程開發及實施
1.特色課程群開發
對于特色課程群的開發,學校教學處制訂了開發計劃,由教研組統籌管理,教師邊實踐邊開發。課程群開發的過程包括:成立課程開發組織機構—確立特色課程群目標及綱要—開展特色課程研討—編寫、審核特色課程綱要。
2.特色課程的立項、申報
要求每位教師在一學年內開設至少一門特色課程(九年級教師除外),可與他人合作或獨立承擔一個項目;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積極參與課程開發。特色課程群全部基于學校選課平臺,由學生在特定時間內自主選課。
3.特色課程群的實施
特色課程主要面向七八年級學生開設,并采用選修課形式,每周五下午開課。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在特色課程開課時間之外,額外安排上課與培訓時間,如可將部分德育類實踐課程安排在寒暑假。教學處要做好課程監控、測評,進行聽課、評課指導,負責總結經驗教訓,解決實際問題。
4.課程管理與教學探索
一是課程群管理。根據學生的自主選擇開設符合要求的特色課程群;及時搜集學生的建議、意見,反饋給課程開發者,進一步完善、優化課程群;根據學生需求對課程進行增減。
二是教學管理。教師要根據特色課程制訂課程計劃、課程目標和課時計劃,做到“一課一教案一反思”,并做好學生考勤記錄,將學生的作品和成績及時保存。學校定期進行特色課程研討,展示成功經驗,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課程周期結束后,根據學生參與情況、學習表現和興趣、特長培養的成效,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
三是學生管理。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公布當期開設的校本特色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七八年級每位學生每學期必須在校本特色課程中任意選修一門,中途不可更換課程。成績評定采用“出勤率+課堂表現”的綜合評分法,若出勤率不足該課程的3/4則認定為“不合格”。
四是學習形式探索。以學生走班上課、自主選課相結合,實行混合編班,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根據學生發展情況,教師按照“普通級—研究級—創新級”循序漸進地推進個性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5.特色課程群的評價
一是建立評估團隊。學校邀請專家,組建跨學科的“學群組織”,負責特色課程群的研討、組織和評估,對課程、教材、課程教學和課程質量進行監控。
二是確定評價內容。首先是對特色課程群的評價。其評價要素包括:課程群目標與學校辦學目標的契合度,課程間的關聯性,每個課程群的特色和價值,是否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特色課程群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家長評價為輔。學校通過聽課、查資料、調研,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記入教師的業務檔案。其次是學生學業成績評定。一看表現,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性等,可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作為“選修課優秀學生”評比條件;二看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等形式給予評定,成績優秀者可將成果記入其學籍檔案。
三是獎勵辦法。凡經學校校本課程群領導小組審核批準開設的校本特色課程,參與教師除享受課時津貼外,還根據學生的問卷調查、學習效果、獲獎情況等,獲得相應獎勵。參與特色課程群開發和開設特色課程的骨干教師,均可優先推薦參加區級及以上教學培訓活動。
五、目標成果和展望
1.目標成果
一是形成了特色課程群。建立了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的特色課程群,并對其建設和管理的行動范式進行了探索。
二是促進了學生多樣發展。在文學審美、科學探究、社會廣聞、才藝個性、實踐拓展五個領域設計特色課程群,激發學生自主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了學生多樣化發展。
三是形成了學校課程品牌。依托優勢學科、社團活動、實踐基地進行特色課程群的開發、實施、評價,并不斷加以優化、完善,形成了三大課程群品牌,即優勢學科“趣味營”課程群、社團活動“個性坊”課程群、實踐基地“拓展部落”課程群。
2.展望
一是從課程到課程群。從課程的呈現來看,有一部分是獨立的課程,如何將這些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系列的課程群,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實踐。
二是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研究最初從頂層設計開始,表現為“自上而下”的方式,隨著課程群的實施推進,學??蛇M行“自下而上”的調整,汲取來自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對相關課程群進行調整和完善。
三是從獨立課程群到整體框架的搭建。目前,學校已經構建了一些相對成熟的課程群,但如何讓其形成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將是接下來研究的重點。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