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入爽
摘 要: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教育事業已然為我國政治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單一的教育思維已經不足以支撐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承蒙學校項目支持,研究生期間可以到美國學交換,半年的學習生活讓我對美國的教育模式有了新的認識。
關鍵詞:中美差異;大學;教育差異
1教育者的教育方式
中式教育偏向灌輸式教育,錢星宇在《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異同比較》中寫道;“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在本質上是單向灌輸式的,即過分關注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性,卻忽視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屬于“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模式。王葵在《中外教育思維異同比較》中提及“教育的單一性”一詞,中國人習慣于集體作業,求同的群體文化意識投射到教育上必然導致單一性的產生。教師在評價一堂課的標準上就會變得很拘束了,美國的教育理念從小就是“多樣性”,學生的自主性是永遠第一位的。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應該在保持大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開展發散式課堂,更多的投遞一些可以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的課題,選擇避免單一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美式教育偏向啟發式教育課堂呈現的狀況絕大多數是探討形式。錢星宇提及“在課程的設置上,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選修課的空間很大,高校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色修改教材,采用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我的機會。”,尚魯生在其文章中更用“亂七八糟”來形容美國的課堂氛圍。
2受教者的自主性
大學課堂積極性不高,大課課堂學生的狀態散漫等問題愈發嚴重。中國絕大多數學生上大學的費用由父母承擔,美國卻不然。不少美國學生坦言,他們必須在課余打工掙錢,有時掙錢不夠支付學費,還會背上債務。“相比而言,我們上大學輕松很多,課余打工也就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現場一位中國大學生說,中國學生對父母的依賴比較多,上學時父母要支付學費,畢業后父母還要幫助就業。而美國學生自主性很強,他們通過很多中立的職業“平臺”,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工作,這種獨立自主的個性值得國內大學生學習。相比較而言,美國大學生的求知欲是值得提倡的,趙洪江等學者在“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的調查中提出“大學生積極性投入”一詞是很好的例證。
3教育的宏觀指導方向
美國business insider網站發布一篇名為“This is why the college graduation rate is so low”的報告,其中提到“that 52.9 perc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2009 cohort received a degree within six years of enrollment,a 2.1 percentage point decline from the previous year.At public four-year schools,the six-year graduation rate was 61.2 percent,while the rate at private schools was 71.5 percent.The graduation rate for students at two-year programs was much lower at 38.1 percent,down from 39.1 percent for the 2008 cohort.”美國四年制大學的畢業率是60%~70%左右;反觀中國,中國教育網公布2016年的大學凈畢業率高達90.6%甚至更高(來源;中國教育在線),中國的教育在宏觀調控下發展,與發達國家的教育比,有著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首先,中國對教育投入的經費不足,張亞書,孫涵在《中外教育發展水平比較研究》中提出:相對其他國家多元化的辦學主體和多渠道的資金來源而言,我國教育經費的投入嚴重不足,在西部甚至一些沿海省份的邊遠地區常常有學生上不起或是學校無力支付教師工資的情況發生。其次,中國的初級教育與高級教育明顯表露出脫節的問題。尚魯生先生在《中外教育的比較與思考》中提出“嚴進寬出”與“寬進嚴出”的兩個詞匯,準確地表達了中美大學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