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題目】已知:如圖1,在梯形ABCD中,[AD∥BC,∠A=90°],E為AB中點,[AD+BC=DC].求證:(1)[DE⊥EC,DE平分∠ADC].(2) 分別以BC、BA所在的直線為x軸、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AD=4,AB=12,求直線CD的表達式。
該題是對上海數學教材《22.6(2)梯形中位線》中例8的改編題,用于初二年級下學期數學期末模擬測試,本文主要是研究該題第(1)問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
一、一題多解
【學生解法】(如下圖)
方法1:取CD中點H,聯結EH。
方法2:延長DE交CB的延長線于點F。
方法3:延長CE交DA的延長線于點G。
方法4:延長CB到F,使BF=AD,聯結EF。
方法5:延長DA到G,使AG=BC,聯結EG。
【分析】方法1則是從在梯形ABCD、E為腰AB中點以及[AD+BC=DC]聯想到梯形的中位線定理.方法2和方法3是將已知條件[AD∥BC]和E為AB中點進行聯合發展,通過構造中心對稱,從而得到一組全等三角形,來實現問題的解決.方法4和方法5則是從直角梯形以及E為中點,構造SAS全等,也有同學是以[AD+BC=DC]為切入點,想到“截長補短”,學生的典型錯誤是證明時忽略了三點共線問題。
二、一題多變
我們對一道題做“變式”的基本思路有:“弱化已知條件”、“加強所證結論”以及“交換條件和結論”.若把該題的第(1)問中的部分條件和結論分別編號:①E為AB中點;②[ AD+BC=DC];③[ DE⊥EC];④[ DE平分∠ADC]。通過“交換條件和結論”得到了非常精彩的變式,并且每一個變式都是可以證明是成立的,且方法多樣。
【變式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90°],①E為AB中點,③[ DE⊥EC].求證:[② AD+BC=DC,④ DE平分∠ADC。](輔助線添加方法1、2、3、4、5。)
【變式2】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90°],①E為AB中點,[④ DE平分∠ADC].求證:[② AD+BC=DC,③ DE⊥EC。](輔助線添加方法1、2、3、4、5、6、7。)
【變式3】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90°],[② AD+BC=DC],③[ DE⊥EC]。
求證:①E為AB中點[,④ DE平分∠ADC.](輔助線添加方法3)
思路:用“反正法”證明EH是梯形ABCD的中位線。假設EH不是梯形ABCD的中位線,在[RT?CDE]中,易得[EH=12CD=12(AD+BC)],取AB中點M,則由梯形中位線定理,易得[HM=12AD+BC,且HM∥AD,]所以[HM⊥AB],根據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易得[HM 【變式4】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90°],[② AD+BC=DC],[④ DE平分∠ADC].求證:[①E為AB中點,③ DE⊥EC.](輔助線添加方法1、6、7。) 【變式5】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90°],[③ DE⊥EC],[④ DE平分∠ADC]. 求證:[①E為AB中點,② AD+BC=DC.](輔助線添加方法2、6、7。) 【輔助線添加方法】 1.延長DE交CB的延長線于點F。 2.延長CE交DA的延長線于點G。 3.取CD中點H,聯結EH。 4.延長CB到F,使BF=AD,聯結EF。 5.延長DA到G,使AG=BC,聯結EG。 6.過點E作[EI⊥CD],垂足為點I。 7.在DC上截取[ DI=AD,聯結EI]。 三、多解歸一 在研究這五種變式時,發現變式2的輔助線添加方法有7種,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除了構造梯形中位線之外(輔助線3),其他添加方法,均為了與已知條件結合,構造出全等三角形,通過對比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輔助線添加,其實都殊途同歸,為三角形全等提供了條件,從而解決問題,“多解歸一”思維習慣的培養,非常有利于深入本質,鍛煉思維,掌握解題規律。 平面幾何的學習,主要是推理論證,不同的題目,證法各異,但證法的規律是存在的,要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積累、總結、掌握這些規律.該題第(1)問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提煉后有三種常規輔助線的。 1.已知線段中點,可以考慮構造中心對稱,形成全等三角形.這種輔助線的添加方法在教材中多次運用,例如:上海數學教材《18.2(6)幾何證明》例11、直角三角形中線性質定理的證明、梯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 2.已知角平分線,可以考慮構造軸對稱,形成全等三角形。變式5的方法3則是對常見的基本圖形的處理方法:當已知條件中一條角平分線垂直于另一條線段時,可以延長該線段,構造全等。 3.已知梯形及一腰的中點,可以考慮添加梯形中位線,應用梯形的中位線定理進行解題。 這幾種常規輔助線的添加看似難度不大,但當其應用于較為復雜的綜合題時,往往是解題的關鍵所在,平時教學時,也可以從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解歸一的角度去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深入本質,鍛煉思維。 參考文獻 [1]孫維剛.初中數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6. [2]何小亞.中學數學教學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