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鶴鳴 劉雙 張新龍 張瑜
摘 要:近年來,我國氣象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預測預報能力、防災減災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其中的農業氣象服務更是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就內蒙古赤峰市而言,農業在該市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受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及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該地氣象災害頻發,對當地現代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危害,此時農業氣象服務也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就氣象工作如何更好的為農業發展服務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農業氣象服務;分析;問題;對策
一、目前農業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基層服務人才短缺
由于大部分基層氣象部門工作待遇條件較差,高學歷、高職稱氣象專業人才難以引進,人才短缺幾乎成為當前各級氣象部門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基層服務人才短缺現象尤為突出。農村氣象災害監測站的建立、多媒體途徑氣象信息的實時傳送、操作和維護先進氣象觀測儀器設備等工作都需要一大批綜合技能較高的專業人才,專業人才的短缺直接導致了精細化氣象預報等服務無法開展、氣象服務種類單一、服務效率低下等問題。
2.農業氣象服務水平較低
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業氣象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赤峰市而言,近年來已經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經濟形式,農林牧副漁實現了全面的進步和發展,但該市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并沒有跟上農業生產發展的腳步,目前還停留在氣象預報、氣象預警等單一的服務上,未能形成完善的、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系列化、高效化、優質化的氣象服務方式。在農業生產各個階段缺乏有針對性的農事預報和農情指導,例如對蔬菜種植、果樹種植、牧業等對專業性、敏銳性要求較高的不同農副產業,所能提供的針對性服務產品和內容就少之又少,嚴重制約了現代化氣象為農服務的進一步推廣。
3.農業氣象服務資金不足
氣象為農服務是一項重大的長久性的工程,涉及到對縣、鄉的整體防御規劃、 精細預報、自動觀測及科普宣傳等內容,而這方方面面都需要資金的支持。目前,雖然各級政府對農業氣象服務發展做出了一定的建設投入,但覆蓋面還遠遠不夠,有些偏遠地區難以落實到位。且服務資金不僅要用于前期的設備購置建造,后期的設備保障維護也是一項長期的、大量的投入,因此資金短缺問題仍是當前乃至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對提高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的對策建議
1.建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服務體系
以赤峰市為例,該市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春季干旱大風,夏季短促雨水集中、秋季氣溫下降快霜凍降臨早,導致該地干旱、洪災、冰雹、大風(包括沙塵暴)等氣象災害頻發,這就需要氣象部門立足當地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建立科學、完整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服務體系。一是要重點做好關鍵時期、關鍵區域的長中短期氣象預報工作,力爭提早、準確預報大的旱澇氣候趨勢,例如夏季的汛情、旱情,冬春季的溫度變化以及日照變化趨勢。二是要加強同國土資源部門的溝通與協調,提高地質災害等級預報的精細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做好沙塵暴、冰雹、大風、寒潮、霜凍等氣象災害的預報服務工作,為農民提早預防不利天氣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危害提供信息。三是可以同當地農業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共同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的指導。例如通過編制農作物生長歷和農業氣象工作歷,形成農業專家與氣象專家指導農民管理農作物生長的綜合意見;在病蟲害發生和防治方面與天氣預報結合,對農民進行指導,使農民的生產活動更加有效。氣象與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合作也有利于災情信息的搜集、分析、評估等工作,便于更好的開展救災服務的決策和執行。四是加強鄉鎮村氣象為農服務網和農村防災減災預警網絡建設,每個鄉鎮建設氣象信息服務站,每個村設有氣象信息員,把氣象為農服務的指導意見、建議傳遞到千千萬萬農民的手中、耳中,把農民群眾的需求反饋給氣象工作者,鋪設市、縣服務生態與農業的氣象通道,形成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為農服務應急工程系統,提高氣象為農業豐收、農民增收的服務能力。
2.為農業提供精細化、專業化的產品
近年來,赤峰市的農業生產方式及種植結構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傳統的天氣預報只是提供初級的、基礎性的氣象產品,早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現代化農業需求。一是氣象部門應提供更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以赤峰市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的設施農業為例,溫室作物生長發育與氣溫、地溫、空氣相對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等諸多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氣象部門可以依托先進技術及觀測設備,及時提供各項氣象要素的監測信息,加強倒春寒、連續陰雨、局地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的精細化服務。二是氣象部門可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農業氣象服務,例如組織建立包括鄉鎮政府、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在內的服務用戶庫,建立涉農專家聯盟,根據農業生產需要,將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以及其他涉農信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手機、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等多種發布設施及時傳播出去,為春播、秋收和設施農業生產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
3.加強現代氣象服務技術的開發與利用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提高氣象服務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和科學性。例如科研所購進地理信息系統軟件(GIS),并培訓相應的技術人員,同時配備較好的便攜式全球定位系統(GPS)與可以接收處理的NOAA和FY—1衛星資料的極軌氣象衛星處理系統,進一步建設EOS/MODDIS資料處理系統(RS),共同構成比較完整的“3S”技術系統。“3S”技術的充分開發和利用,將有效地促進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和細化,為利用氣候資源調整種植結構、趨利避害提供基礎信息,從而實現農業氣象工作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基層氣象服務發展的重要保障。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工作需要每個層次的人才都具有相應完善的業務知識體系。但是從目前人才隊伍的現狀來看,很多氣象為農服務人員甚至沒有學過專業的農業知識,不具備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理念,例如在病蟲害方面的人才就相對缺乏。因此必須加強氣象工作為農服務隊伍的建設,對遙感、生態和天氣學等方面的新知識更是要及時做好教育培訓。同時,氣象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財政資金對氣象服務工作的投入,把氣象為農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方政府項目資金統籌安排,為農業氣象服務的發展提供切實保障。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對農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要想提高服務質量,需要積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以及氣象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需要多個職能部門的共同協作與努力,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農業氣象工作更好的為農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的提高。
作者簡介:高鶴鳴(1989-3-),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人,大學本科,助理工程師,從事氣象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