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軍
摘 要:文化認同是一種理性思考的結果。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學生的視野會變得更加開闊,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會產生一種積極的認識,從而在生活中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光大。本文主要探究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中的精髓,幫助學生塑造優良的品質,提高學生的修養,實現學生的歷史素養的提高和文化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歷史;中華文化;認同教育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透過歷史展現出了中華民族英勇奮戰、頑強不息、多才多藝、熱愛祖國的品質。這些品質是促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促進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源動力。教師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要關注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使學生可以看到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認同傳統文化,對中國文化充滿信心,帶著自信的態度不斷地提高和豐富自己,實現自身的茁壯成長和民族的發展壯大。
一、在戰爭中感受英勇奮戰,頑強不息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英勇善戰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戰爭,每一次戰爭中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英勇善戰和頑強不息。尤其是在抵制外敵侵略和入侵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展現出了自己的大膽無畏。在學習“太平天國運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這次戰爭實際上就是因為農民不滿于中外反動勢力的雙重壓迫而爆發的一場戰爭。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和不屈精神,面對壓迫就會有反抗,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展現。在講解“甲午中日戰爭”時,教師可以通過鄧世昌奔赴英國取會訂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并組建海軍積極地操練演習,在戰爭中積極地指揮,奮勇作戰的故事來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品質。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更是涌現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出現了很多令人心痛的往事。雖然這些歷史是屈辱的,展現了中國的落后,但是在戰爭過程中,中國人民從來就沒有認輸。在武器上不如外侵的敵軍,在能力上也不如他們,但是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從來都是積極地參與戰爭,為了保護自己而不惜自己的生命,其中張自忠、楊靖宇等抗日英雄的名字永遠值得學習,是促進民族自強不息的榜樣,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二、在科學中體會多才多藝,善于鉆研文化
中國人民是多才多藝的人民,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看到中國人民的多才多藝和聰明智慧。例如在學習“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對四大發明的學習,認識到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看到中國人民的勤勞和創新。通過看到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火藥和地動儀的發明,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人民是有自己思想的人民,可以通過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的方式來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提高人們的生活。科技的發展才是第一生產力,通過對這些新的科技和技術的學習,學生會在內心深處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弘揚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學生在思考和閱讀中會認識到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和中國古代的藝術特色,進而認識到科學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努力向上的科學精神。
三、在發展中品味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文化
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生,學生會認識到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人民,他們都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展示著對祖國的熱愛。正是他們的熱愛才使得中國有了今天的發展,促進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其中涌現出了精忠報國的岳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萬里勤王的秦良玉以及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他們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
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中,林則徐積極地主張銷煙,并且在虎門進行了虎門銷煙,指揮抗擊英國的斗爭。通過這樣與外敵抵抗的斗爭,中國人民在世界上樹立了自己的形象,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這是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頑強不息。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生去學習和發揚的,是中華民族所認同的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品質。在辛亥革命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會使人民的愛國熱情不斷迸發,他們會聯合起來,共同為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而努力,使中國走向獨立、統一、民主和富強。通過學生會認識到自立自強使促進中國不斷發展的途徑,是促進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從而對這種文化形成認同,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四、在溝通中鑒賞友善仁和,團結向上文化
通過對中國歷史的學習,學生會在各個發展時期和各個歷史事件中認識到中國人的友善仁和,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團結向上和積極進取,這也是學生需要認識到的一種文化認同。例如在講解《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學生通過對百家爭鳴和儒學的興起,會認識到中國人民崇尚真理,崇尚相敬如賓。在學習宋明理學與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時,學生會了解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在閱讀和思考中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發展,認識到民族的思想精髓。在探究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以及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理論時,學生會更好地認識到友善、團結、奮發才是促進民族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根本,促進學生形成民族文化認同。通過對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一和對外關系進行分析,學生也會認識到在各個方面,中國采用的都是友好和善的交往政策和交往原則,促進了中國在曲折中不斷地發展,有利于中國不斷地發展壯大。
總之,民族文化認同是促進學生提高自己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質的一種很好方法,會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思想認識的提高,幫助學生了解真善美、了解假惡丑,進而不斷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邢開亮.基于新課程理念的高中歷史教學創新探討[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48-49.
[2]熊揚偉.新教學方式在高中歷史的研究[J].現代閱讀,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