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鳳
摘 要:只有會生活的人,將來才是一個健全的人。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參加適量的家務勞動、自我服務勞動、校內外集體勞動,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工作相互配合取得一致是勞動教育的基礎。孩子五谷不分,利用節假日,應該多帶孩子到田邊看看,與大自然多親近。增強實踐能力。學校開設勞動課,為勞動教育發展提供保障。可以學到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提高了孩子的道德品質。真可說是知識的收獲,來源于生活實踐。
關鍵詞:雙向教育;走向自然強實踐;開設勞動課是保障
2013年暑假,觀看了電視劇《斷奶》。劇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一個“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嬌嬌女,與一個“不諳家務,不識人間煙火”的大男孩,聯袂在了一起,他們的婚姻讓人羨慕,也著實讓人擔憂。他們已經到了成家的年齡,可是沒有一定的生活自立能力。成家后矛盾重重,以致于把自己的下一代燒傷燙傷,才醒悟到:自己不能只會學習、工作。再看看周圍的小學生、中學生,十有八九的家長,無不表現出《斷奶》中安琪媽媽的做法,包攬孩子的一切。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很有必要為孩子的今后著想,不要只盯學習,要讓孩子們從事一定的勞動,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只有會生活的人,將來才是一個健全的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勞動能發展孩子的個人才能和愛好,勞動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可見勞動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使其參加適量的家務勞動、自我服務勞動、校內外集體勞動,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障。
一、雙向教育配合是基礎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工作相互配合取得一致是勞動教育的基礎。孩子本來具備了自己做一些事情的能力。可是做父母的常常不放手讓他們去做。認為孩子易闖禍,問這問那太麻煩,還不如大人來做。在我任教多年,遇到了一位男孩,家中三代單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寵愛孩子。二、三年級了,每天早晨家長還要幫助穿衣服,系鞋帶。家離學校只有幾十米遠,中途并不穿越馬路。按理說路途比較安全,可是進入五年級了,孩子的媽媽還是每天不辭辛苦地接送。只見孩子每天空著手走著,媽媽每天提著書包緊隨其后。老師告訴她,不要再接送了,媽媽卻說:“不行的,他爺爺、奶奶不放心。”這就養成了孩子依賴別人的習慣,缺乏自理能力。凡孩子能做的,不輕易替代。最后告訴家長勞動強度要適合自己的孩子。超體力、超能力的勞動只會打消孩子熱愛勞動的激情,使他們厭惡害怕勞動。在勞動中應多鼓勵,對孩子進行勞動技能指導的同時,還應設置一些情境進行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的教育,使孩子身心同步協調發展。雙向教育的相互配合,能夠為以后勞動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走向自然強實踐
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只強調安全,怕出事,對孩子進行封閉式的教學,只會培養出一些死記硬背的書呆子。如八十年代以前的學生,到農田里實踐較多,看到的較多。對黃澄澄、綠油油、翠色欲流……這些優美詞語感受較深。可是現在的孩子,對課本中講到的知識,也只是停留在老師的講解上。黃澄澄中的黃達到了怎樣的情景,并沒有真實地感受到。甚至五谷不分,卻不知稻子是什么樣,小麥是什么樣?在六年級數學課堂中,學習出粉率、出米率、出油率時,學生不知什么東西磨出面粉?面對這樣的尷尬,老師首先不是學習數學課的重點,而是要先介紹小麥、稻子這些農作物的作用。出現這些知識盲點,給我們發出了提示信號,利用節假日,應該多帶孩子到田邊看看,與大自然多親近。增強實踐能力。
三、開設勞動課是保障
學校開設勞動課,為勞動教育發展提供保障。在教學中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選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的、較小的事來做。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再來講一講促進學生手腦并用。通過課堂學習,學生掌握了許多理論勞動技能。再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實踐。許多孩子進入三年級開始學習寫作文。一提作文就頭疼,說沒什么可寫的。究其原因是學生做的太少了,什么也沒有經歷,當然是無話可說。如果家長和老師都注重對孩子勞動教育,如:洗衣服、擇菜洗菜、熬粥、煮面條……利用星期天,自己動手做一頓簡單的飯菜。習作《我學會了什么》,孩子親自實踐了,明白了第一步要干什么,然后又干什么,并且吃著自己做的菜,談出自己的經歷與感受,一篇優美的習作就躍然紙上了,孩子也從中體會到:爸爸、媽媽太辛苦了。以后要多幫助家長多做家務。這樣一舉多得,不僅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本領,還學到了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道德品質。真可說是知識的收獲,來源于生活實踐。
有些家長,甚至老師,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可是孩子厭學。如果家長不急于求,讓孩子全面發展,重視孩子勞動技能的培養,加強孩子的實踐教育,可將“有心栽花花不開”扭轉成為“無心插柳柳成蔭教育效應。加強勞動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在實踐中獲取真情實感的知識,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