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看老”,3~6歲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段,小孩子的文明禮儀、生活習慣等在這個階段會建立起基本的輪廓。因此,在本階段注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十分必要。培養幼兒的習慣的方式方法不勝枚舉,在此我從家校結合、家校共育的角度談談個人的觀點及方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家校共育;行為習慣;方法;探究
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與普及,幼兒在三、四歲時便有機會進入幼兒園學習。在幼兒園,幼兒教師會結合幼兒心理特點、身心特點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表面上看,幼兒園的老師似乎整天都是在帶著學生玩耍,好像沒交給孩子多少知識,其實,老師們卻是挖空心思、想方設法對孩子進行方方面面的教育。在學前的教育中,老師們尤其重視孩子們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孩子們今后的成長鋪墊基礎。
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孩子今后的成長緊密相連,雖然學校重視,然僅僅依靠幼兒園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在學校受到區域空間的限制,老師傳授的東西是十分局限的、是與生活有一定距離的。幼兒在家里生活,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更多,家庭和生活才是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如果能夠實現家庭與學校相結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實現優勢互補,無縫對接,這樣就能讓幼兒接受更多、更全面的教育,那幼兒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便是指日可待了。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
家校共育就是家庭與學校共同對幼兒進行培育,其中有兩個主體——學校和家庭。在這二者之間沒有主次之分,只是培育方式不一。學校偏重于理論的教學,教幼兒在什么場合要怎么做,比如告訴孩子遇到老師要主動說老師好,在家出門要像爺爺奶奶道別,在公家車上要主動讓座,有客人到家要主動問好等。在學校老師告訴孩子的是抽象的禮儀。家庭教育剛好能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相當于是進行生活實踐,孩子將在學校老師教的東西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至于用得好不好,關鍵就要看家長的引導。最簡單的一個禮貌用語,在學校老師教了,在學校學生也會禮貌地同老師、小朋友交往,回家就變了樣的案例層出不窮。所以,家庭背景及家長重視程度將會制約著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程度。
二、家校共育的具體做法
要達成家校共育,培養起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要以學校為主體,做好家庭教育的方法、過程等的指導,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通過親子活動、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面的活動,提升家長意識,引起家長重視。我們很多家長、監護人都是大大咧咧的,不懂得教育的常識,對孩子重來都是法西斯式的教育,不懂得嚴慈相濟、順勢誘導。對這些家長,學校或者班級要有針對性進行培訓,讓家長懂得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知道教育好孩子讓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價值。學校還開家長會時,我們可以普遍去傳授這方面的內容,在進行家長學校、親子活動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去進行這些內容的講解傳達。多講、多指導、多強調后家長、監護人的意識會有所提升。
其次,家長要規范個人言行,為孩子做好榜樣示范。我們常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家長的一致程度是非常高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言極是。孩子與父母相處時間較多,且孩子的模仿學習的能力十分強大,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雖然當著家長的面,很多東西他們不敢表露出來,在背地里,他們就會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在孩子的面前,家長就要著眼于孩子的長遠發展,必須要克制個人言行,給孩子做好示范,家長做得好,孩子也就學得快,做得好。我們去到父母有禮貌的家庭,小孩也是很文雅的,懂得謙恭禮讓;如果去到父母比較粗魯的家庭,其情況就截然相反。由此可見,家庭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是潛移默化、不可忽視的!
最后,家長在生活中要有意引導,關注孩子的良好表現,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比如在得到他人的幫助或者禮物之時,要提醒孩子真誠地說一聲謝謝;在讀書寫字、吃飯做事等時該坐就坐好,改站就站好,不要站不像站、坐不像坐的,孩子既做不好事又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家長的引導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十分必要的,孩子還父母身邊接觸的人和事要廣泛得多,每一處都提醒孩子做好,如此一來孩子就會習慣成自然,壞毛病就不會犯了。
另外,家長要多給予孩子關注,看到孩子有好的表現之時一定要夸獎、鼓勵。小孩子都喜歡被稱贊,做什么事一旦得到大人的認同,以后他就會經常去做,如果孩子能夠長期去做,何愁不能養成好習慣?給予孩子的關注不僅僅是關注孩子好的一方面,也要關注到孩子的不足之處,發現有壞毛病、壞習慣就要及時予以糾正,長此以往,孩子就能往正軌上行進。
總之,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是學前兒童教育工作的一大重點及難點,單憑學校或者家庭都很難將此事做得盡善盡美,唯有二者結合,形成合力,消除教育空隙,方能將此事做好。學校在合作過程中要放眼全局,不僅要教育學生該怎么做,還要教會家長怎樣配合學校,怎樣引導孩子,要充分結合實際做好教育與引導的工作;家長則要積極配合學校,做好自己,在生活中做好孩子的模范榜樣,以身作則,發揮自身“活教材”的價值,科學合理地去教育引導自己的孩子,為自己的孩子培養起良好習慣,為孩子將來的成長與發展鋪就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玲芳.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7(19).
[2]蒲曉霞.家庭教育中幼兒注意力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8(19).
[3]曹文潔.探究幼兒園禮儀教育的有效方法[J].亞太教育,2016(33).
[4]方華.家校共育贏未來:對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4(C1).
[5]金甫.有效互動促進家校共育[J].教育科學論壇,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