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娜 程敏
作者:彭娜,四川傳媒學院;程敏,四川傳媒學院。
霍夫斯泰德在其跨文化著作Culture’s Consequences 中所提出的“文化維度”分析框架應用廣泛;其中第二條理論認為:為了抵抗外界環境帶來的壓力或焦慮情緒,人類會通過規則、儀式以及技術三種形式對不可預測的環境進行干預。本文收集了《集結號》和《血戰鋼鋸嶺》的重要特寫鏡頭,從規則取向的角度分析了英雄對不確定性因素的回避行為以及兩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文化差異。
規則可以用來降低內部人員以及利益相關者實施不可預見行為時所產生的不確定因素,認同規則導向的人將其視作團隊最高利益并拒絕違規行為。以規則為導向的人在不可預知環境下表現出較強的壓力感,無法接納規則以外的其它選擇,該特點在國產電影《集結號》中有所體現。
汶河戰役中,由于撤退號未能吹響,連長谷子地手下47名戰士幾乎全體陣亡;而作為撤退標志的“集結號”象征了該場戰役的規則。特寫鏡頭①描述了戰士們對于規則“集結號”的矛盾心理:排長在慘死前謊稱“聽見號聲”,導致部分戰士滋生了逃跑思想。從不確定性回避的維度來看,由于生存壓力降低了個體舒適感,戰斗焦慮就容易導致不可預見的未來:團隊人員穩定性差、戰斗力銳減、無法給我軍大部隊撤離贏得寶貴時間。因此,英雄谷子地需要強化利益相關人員的規則意識才能干預這種不確定性因素。
鏡頭②繼續渲染戰士們拔槍對峙的緊迫氣氛:谷子地奪過槍管頂著自己的前額大吼“我沒聽見吹號…我不能下撤退的命令。”呈現出英雄較強的規則導向,利用 “集結號”這道規則約束手下的兄弟;他甚至通過舉槍對準自己頭顱的方式強化規則的威力,有效控制了利益相關成員非理性的選擇。
兩段場景中,“集結號”成為了戰士們心目中不可抗拒的規則。特寫鏡頭放大他們求生的眼神,與戰士們赴死的行動形成視覺沖擊,傳遞出強烈的則導向意識。因此在規則的干預下,團隊成員的違規意識受到約束,不確定因素得以控制,大部隊成功撤離,未來朝著可預見的方向發展。
在特定的文化中,規則是集體共識,但每個成員卻有其特殊的個性,所以反對規則的個體對于規則約束力不敏感,認為在確保團隊最高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將規則外化為可選擇的模式。
修改規則的意識在《血戰鋼鋸嶺》中有明顯表現:當長官嚴令拿起武器時,特寫鏡頭③拉進了英雄多斯逃避槍口的眼神,他隨即反駁 “I can’t touch a gun (我不能碰槍)”。 “槍”是結束生命的標志,持槍的規則破壞人們的自主意識,導致違背天理的事情發生。從不確定性回避的維度來看,執行良性規則會達到預期的結果,而不良規則會導致制定者與服從者之間的價值差異。戰爭環境中,“槍”雖然有保衛國家的作用,然而在形式上卻是通過戕害他人生命來完成其使命的?!皹尅痹谟捌邢笳髁朔抢硇詺⒙拘袨?,為此英雄多斯拒絕使用武器。另一方面,攜武器上戰場是作戰部隊的集體共識,群體的決定往往有利于回避敵對環境帶來的威脅。因此多斯的違規意識導致他與團隊產生巨大分歧。多斯對于規則所施加的外力感知力不明顯,導致他最終被送上軍事法庭。
他在審判中的表現進一步證明了這種反規則傾向:鏡頭④捕捉到多斯應對規則時細微的表情變化,通過逐漸放的大面部特寫揭示其內心世界:“大家都在奪取生命的時候,我想救人,這個世界正在分崩瓦解,我想把它一點點拼湊起來”。多斯堅持把規則外化為可選擇的模式:別人廝殺,他拯救。
兩段場景中多斯高度重視 “勿殺人”的個體自主意識,同時并不排斥“殺敵衛國”這種共識;所以英雄通過修改規則的手段,調解了規則與服 從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成全了自己不攜帶武器上戰場的醫療兵夢想。特寫鏡頭中美國英雄多斯拒絕持槍,面對規則帶來的壓力表現從容,焦慮感不明顯,揭示了反對規則導向的意識形態。
以上兩部影片在特寫鏡頭下對英雄的規則意識進行了細致的描繪,中國英雄谷子地以規則為導向嚴格干預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體現了較高的不確定性回避意識;美國英雄多斯在同樣面對生存困境時壓力感不明顯,堅持要求規則制定者接納差異性,呈現出較低的不確定性回避意識。
參考文獻
:[1]Geer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張菁、關玲. 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3]彭吉象. 影視美學.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4]安德烈·巴贊. 電影是什么?[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