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亮
(閩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由福建省文聯、漳州市委宣傳部主辦,漳州市文聯、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等單位承辦的“海峽兩岸(漳州)林語堂文化研討會”在福建漳州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中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臺南大學、嘉南藥理大學等研究機構和兩岸高校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提交論文40余篇,圍繞著林語堂的創作成果、文化思想與文化傳播、教育實踐、學術史地位等中心議題展開研討,通過多元觀念的碰撞和交流,深入挖掘林語堂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推動林語堂研究的深入及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
隨著林語堂文化價值的逐步彰顯,他的作品研究也逐漸增多,在新的時代語境和文化理念觀照下,呈現出向多角度、全方位拓展的趨勢。眾多學者運用新的文學理論,在細致的文本解讀中,重新考察林語堂作品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內蘊。浸透著林語堂文化困惑和思想矛盾的文學作品也在研究者深邃的眼光燭照和豐富的史料佐證中逐漸彰顯,一個性格豐滿、真實的林語堂形象通過具體的文學作品投射,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
湖南師范大學肖百榮教授通過分析《京華煙云》《朱門》《蘇東坡傳》等作品中人物生動、具體、個別化的身體反應和心理反應,提煉出其感覺敘事的特色和價值,挖掘出林語堂小說中的感覺敘事實則是其哲學觀、人生觀的投射的深刻內涵。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曾麗琴教授指出《啼笑皆非》與《奇島》存在互文性,后者是前者的意象化體現,兩者共同建構了人類未來發展的想象性空間,提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溫州大學孫良好教授認為《賴柏英》這部強烈自敘傳色彩的小說蘊含著林語堂內心迷失和回歸的內涵。故事發生地點新加坡這一地域形象——“人種博物館”與故事主人公新洛、賴柏英的內心憂傷及林語堂的思想困惑實則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新加坡這座移民城市所面臨的身份歸屬印證著新洛和賴柏英在跨越中西兩種文化時所經歷的愛情旅程,也在深層次上彰顯著林語堂晚年時期在政治抉擇和時事變遷中身份的迷失和尋找。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生鐘新良和曹雪榮則在《武則天正傳》中洞見了林語堂的幽默缺失以及其對女性審美和認知的局限,體現為對武則天個人形象和個人能力的極盡諷刺和嘲弄,是林語堂當時寫作的時代語境以及個人認知的偏執使然。林語堂正欲通過對武則天的批評達到宣揚其“無為”的社會理想和藝術追求目標,林語堂雖提倡男女平等,但還是逃離不出男權社會中男權權域的女性審美窠臼。
此外,青島大學卞建華、張欣則對《小評論——林語堂雙語文集》中50篇雙語作品進行了分析。林語堂在英文作品譯成中文小品文時的自譯手法引起了兩位專家的注意,他們認為林語堂在自譯時所注重的“忠實性”和“創造性”既忠實了原文,又多方位滿足了讀者的審美期待和接受心理,兩者并行不悖,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表現手段。
林語堂作為享譽世界的“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師,其一生站在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位置上,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做出了重大貢獻,對于他豐富復雜的文化思想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有的突出地位,自然是研究者的重要關注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兆勝教授在看待林語堂和東方文化的關系時,認為林語堂雖然在扇形的文化視域中統籌觀照日本、印度和中國等東方國家的文化地理圖景,但是他始終立足于中國文化的本位立場,在東方文化的映照中以及西方文化的參照下,凸顯中國文化的價值魅力。臺南大學林登順教授認為林語堂在民俗學尤其是閩南的民俗學研究方面,具有開創性的作用。林語堂不僅不遺余力地動員魯迅、顧頡剛等民俗文化研究學者南下廈大充實民俗學研究陣營,更率先通過研究《平閩十八洞》掀起民俗學研究熱潮,同時也在今后的文學創作中將中國民俗元素植入自己的作品,使得中國民俗學得到了更廣泛的認知,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林語堂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尤其是儒道思想對其影響甚大。漳州職業技術學院邱添乾老師認為,道家自然主義和儒家人文主義精神的互補互促形成了林語堂獨特的和諧觀,林語堂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運用生活的智慧將其調和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四川師范大學李瑾副教授認為林語堂的儒家文化思想由于深受閩南文化的直接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儒家文化思想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的形成是包括歷史、人文、地理、家庭、先賢等因素的多重影響所致,從而使得林語堂的儒家文化思想具有了其他作家所無法比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閩南師范大學王森田副教授認為正是傳統文化和陰陽原理的熏陶培養了林語堂不卑不亢、和諧優雅的生命觀,進而將這種生命美學轉換成自己的文學實踐。
林語堂雖然“兩腳踏東西文化”,文化背景多樣,但他深厚的文化造詣與他出生地的閩南文化依然息息相關。廈門理工學院林祁教授指出“humor”一詞不但在翻譯手法上借鑒了閩南話“玩耍”的讀音,更因為閩南的山川風情、“講古”和“話仙”情懷、閩南所處地理位置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便利因素使得林語堂形成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幽默觀。平和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林麗紅從林語堂的散文創作入手,發現故鄉山水、母語情結和家國情結始終是林語堂生活和創作中的重要元素,這種鄉土情懷對他的人生走向和散文創作影響深遠。
與林語堂這種高深文化造詣相伴而生的還有其豐富、深邃的思想意蘊。嘉南藥理大學歐天發教授指出林語堂常常能從生活體驗層面、中西對比層面、幽默等角度去深入淺出地揭示國民性的豐富內涵,令人產生戚戚之感。東北師范大學和長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龐秀成、劉莉老師,從林語堂語言和翻譯觀中發現了他“調和儒道、批判開新”的哲學思想,認為林語堂的哲學思想是生活化的,更將這種哲學視野作用于他的語言觀和翻譯觀中。閩南師范大學博士生鄒建英則指出林語堂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他方圓有度、中庸近情的“半半”人生觀:堅持物質和精神的富足與協調、婚姻和家庭的中庸與和諧、為人和處世的平和與寬容。
林語堂作為重要的雙語作家,無論是其翻譯成就還是傳播文化的功績都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褚東偉教授總結了林語堂獨具特色的一面:同時兼具中國傳統文論的“性靈”特點和西方美學思想的“表現主義”特征,從而成就了他不可復制的林氏翻譯理論。閩南師范大學盧水林老師與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師范大學馮智強和陳敬巖老師從林語堂著譯中的語言策略角度談及中國文化傳播的對外譯介問題。盧老師認為基于語料庫語言學視角,通過現代語料庫檢索平臺能夠展示“林語堂作品中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中相同或相似的內容”,從而能揭示林語堂在傳播中國文化時所采取的語言策略。而馮智強和陳敬巖兩位老師都認為林語堂翻譯語言中包含著強烈的中國文化自信,自信體現在他的詞匯、句子和篇章之中,這種語言自覺對于啟發我們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意義。閩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邢以丹老師論述了林語堂作品在20世紀30至40年代在日本譯介時遭遇到不同認知和多重闡釋的概況,她認為實則背后隱含著日本民族意識形態的操縱。
林語堂文化傳播中關于“中國形象”的書寫,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論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朱雙一教授通過閩籍近現代中國三大家陳季同、辜鴻銘、林語堂關于“中國形象”書寫的對比研究,指出在用外語向世界呈現“中國形象”時,由于時代背景、個人出身等原因而表現出諸多差異,即陳季同目光多投射于中國民眾的世俗生活、風情習俗,在情感態度上對封建中國文化多溢美之詞,凸顯了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的文化視野;辜鴻銘在目睹了西方的宗教和法律在維持社會正常秩序方面已經失效的情況下,站在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上看待中國的儒家文化對西方社會的優勢作用,認為它能成為西方文明的救世良方;林語堂則持中庸之道,堅持人文主義立場,對國民性的優缺點皆有所揭露,將中國文學經典多方面譯介給世界,從而使得中國形象的呈現更顯豐富多元。同時林語堂認為中國社會的危機可在閑適幽默、消極無為中“自愈”,但這種思想日后得到轉變。
此外,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陳煜斕教授以高屋建瓴的視角統籌觀照林語堂作為“智慧人物”的“智慧特征”:在平凡生活中追求詩意人生、在民族大義問題上的前瞻性判斷、在文學審美領域開辟現代散文發展新道路、在寥寥數語中閃耀著智慧人物的思想光芒。陳老師通過大量例證肯定了林語堂這種生活追求的現實意義,這種“智慧”使得他在東西方社會贏得了共鳴和推崇。
林語堂不僅是一位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他同時還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教育界,對于我們當下的教育改革也具有啟發意義。因此,對林語堂教育實踐的研究也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部分。
平和縣林語堂紀念館許少梅梳理了林語堂對女兒的獨特教育理念。許少梅認為林語堂幸福和諧的家庭成長環境熏陶以及西方文化的影響使得他在女兒教育方面,能夠堅持“親和力”和“愛的教育”,通過激發學習積極性以及好學風、快樂學習等良好環境的刻意營造,引導孩子培養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進入學習狀態。許少梅同時也指出了林語堂這種“重放不重收”等教育觀的不足之處。西北師范大學張碩教授則從英語教育的角度論述了林語堂的英語教育思想。他認為林語堂在1928至1930年間出版的中學教材《開明英文讀本》不僅在當時為其贏得了英語教育專家的巨大名聲,這種英語教育理念也對提高當今國內英語教育水平有重要啟發價值,即用緊貼學生生活實際的理念來編寫英語教材,在內在意念與外在形式相連的語言本質認識基礎上,注重聽說讀寫語言功能的實際應用,并加以用英語學習英語的教學方法指導,從而實現英語教學、學習目標。
林語堂個人成長、成才之路與教育的關系也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張靜容教授通過大國工匠視闕發現了林語堂在職業技能教育培養方面,有著后人可資借鑒的資本。認為林語堂通過孕育夢想、勤于動手、學以致用等環節的自我發展進而培養了專注敬業、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這種個人成才之路對于我們中國當下制造業競爭力地提升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圍繞著林語堂與教育的關系,進行著其它方面的研討。福州十一中常瑤珍老師認為林語堂作品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能使學生藉此深切感知到閩地人文風情,深化愛鄉之情,更能促進閩臺教育文化交流。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高敬堯老師則從近年來繪本市場蓬勃發展大勢中思經典文學繪本化的價值與不足,以林語堂的散文《秋天的況味》為例詳細說明了圖像與文字的銜接應采用橋梁書的形式,才能既切合經典文本實際,亦能順應文學市場需求。
林語堂的杰出貢獻,不僅在于其傳播中西文化,他在中國文學史上還具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特別是他的幽默理論和獨抒性靈的閑適小品文,不僅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文學界起到了異軍突起的作用,亦拓展了現代散文審美維度,豐富了中國現代散文發展的多樣化路徑,為中國現代散文審美情趣的心靈化彰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集美大學文學院羅關德教授著重探討了林語堂在散文領域做出的諸多建樹,他首先指出了林語堂的散文成就尚沒有得到當前文學史界較高重視的現象,認為林語堂企圖用超脫、幽默來化解國內矛盾的主張,雖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不合時宜。但就散文領域而言,羅教授認為林語堂散文通過博大的胸襟和雍容的氣度、超凡的見識和理性的認知、率真的筆法和真性情地書寫,使得他相較于同時代散文大家周作人、魯迅等人的散文創作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
漳州城市職業學院前教育系的陳曉燕梳理了1925~1978年國內林語堂研究的整體現狀,并在詳實史料佐證的基礎上列舉了國內林語堂研究的一些重要現象,如1925年魯迅論林語堂、1935年胡風的《林語堂論》、1943年郭沫若和田漢等人對林語堂的指責、1949年建國之后國內林語堂研究的沉寂。集美大學文學院余娜老師認為林語堂等人通過改造國民性以及對建立現代性的生活方式和休閑娛樂方式的大力倡導,意在彰顯現代市民文化、培養新文化趣味、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從而以此為基點,進一步實現“人”的現代化。漳州市林語堂紀念館、漳州市文聯林小連和朱向青將林語堂散文創作中含蓄蘊藉、情真意遠的文學特點與中國園林建造中的“漏窗”藝術進行勾連,認為林語堂在創作中推崇的“避內隱外”的文學意味以及在觀照中國文化時通過“隔”來產生距離之美的情感認知,正與中國園林建造藝術中若隱若現的空靈淡遠之美和人物諧然合一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