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靜
古訓:為家長者當以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臨事之際,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須以量容人,常視一家如一身可也。
這樣的古訓,能做到的人很少了,但有兩位女性身體力行,真的做到了。
任家有兩個“90后”:景星92歲,素華90歲。
景星1926年3月出生于呼倫貝爾博克圖鎮,1944年投入教育工作,1949年調任扎蘭屯小學任教,從普通教師一直做到校長,堪稱“文革”前扎蘭屯教育事業的活歷史。景星一生育有七個子女,她堅強樂觀,對子女言傳身教,全憑德行感化。不嬌、不溺、不打、不罵,根據個性砍小枝、留大枝,多鼓勵,常肯定,少批評,不用物質誘惑。在教育崗位上,她愛學生,也像愛自己的孩子。年輕時,她曾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不大聲吵嚷。無論是對子女,還是對學生,她都耐心地講道理,用自己的行動去帶動、影響他們。如今,她說:“這輩子,我做到了。”

景星與素華
景星個人愛好豐富,也鼓勵子女和學生們要有自己的愛好,她說:“有愛好,會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她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繪畫、彈琴,她的七個兒女耳濡目染,都有自己的愛好,也都養成了樂觀向上的性格。在她的兒女和孫輩中,教師這一職業也成為所有家庭成員中從事最多的職業,愛崗敬業傳幫帶,子孫們做教師都葆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育情懷。
1980年,景星因“文革”期間落下傷病離休。忙碌的日子空閑了,她仍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充實。她關心子女、孫輩的成長,時時叮囑子女們時刻不忘學習,尤其是作為教師,更要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成長;她愛護孫輩,教他們在生活中自強自立,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執著奉獻,追求進步。雖然她因傷病離開工作崗位,但她從來沒有抱怨。她說:“這輩子沒入黨是我最大的遺憾。”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兒孫大都成為共產黨員,很多在學校期間就已經入黨。去年,小女兒退休時,她對小女兒說:“你還有一件大事沒完成,你還沒入黨。”對這個心愿,景星是執著的,她一直都不曾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同時,她撿起了年輕時的愛好,又培養了新的興趣——剪報。30多年中,她訂閱了十多種報紙,在報紙上了解國家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變。這三十多年,是中國發生巨變的歲月,景星的剪報不僅僅是珍藏著那些珍貴的知識資料,也珍藏著她對時代的關切。如今,她的剪報已經擠滿了整個房間。翻開它們,不僅僅是翻開了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發展痕跡,也能看到她用心用情、品格高潔的人生追求。
素華晚景星出生兩年,1943年12月畢業于齊齊哈爾龍江女子國民高等學校。也做過教師,1976年3月離休。素華與姐姐的人生相似度很高,卻有著自己的光彩。她自幼個性好強,對自己和子女都嚴格要求,日常起居潔凈利落,衣著考究舒適,而且,她的四個女兒們和孫輩也都遵守她的教導,家里家外都透著明凈清爽。
素華離休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培養子孫和繪畫藝術追求中。她擅國畫,尤以牡丹為長。她筆下的牡丹,色彩明艷不俗,如在清風中、艷陽下自在搖曳。
也許是多年沉淀于藝術之中的緣故,素華舉止優雅。平素,她以安詳為處事第一法,寬容為待人第一法,恬淡為養心第一法。這是她的人生底色,難怪她身上擁有著將傳統文化與歷經各時代的滄桑相融合所帶來的深峽碧潭般的安靜。
如今,素華依然每日作畫,她已經把自己的一些畫作集結成冊,并把自己的經歷寫進了自序里。
景星與素華多年親近、手足情深,兩家的兒女孫輩也時常走動,聯系親密,相親相愛。每逢周末或年節,兩家都會聚會,二三十口人濟濟一堂,歡聲笑語,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