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芬芬 崔為

摘要 吉林省作為北藥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區,人參、鹿茸、關防風等作為東北代表性的藥材行銷海外,一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歷史上,由于地理環境及一系列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相對封閉且開發較晚,本草專著中對本地藥材記錄甚少。本研究以現代吉林省行政區劃為研究范圍,廣泛搜集本地區現存舊志,挖掘和整理其中涉及中藥的文獻資料,補正清代至1949年前吉林地區中藥材的文獻資料,為吉林地方藥材的發展提供新的依據和素材。
關鍵詞 吉林;方志;中藥;文獻
“府縣有志,猶同之有史。”“志”有記錄、記載、記述的意思。《說文解字注》:“志者,記也、知也。”《康熙字典》:“志,又記也,與志同,或作識。”顧名思義,地方志是記載一個地方各方面情況及事件的史志[1]。簡稱為地志、方志、地記等,由于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理、工、農、醫、文、史各個學科,有“地方百科全書”之稱,也被比喻為“一座待開發的寶藏”。以1949年為劃分時限,中國地方志被分為舊志與新志,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編纂的方志是新志,而1949年之前的為舊志[2]。近幾十年來,人們在編纂新志的同時,有很多國內外文獻學專家和學者也很重視挖掘舊志中的文獻資料,與相關學科結合進一步研究。
根據筆者在“超星發現”的檢索結果,地方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歷史、地理方面,醫藥、衛生方面的研究僅占0.89%。香港學者鄔家林等將在全國各地方志中記載的中藥命名為“地方志中藥”[3],認為應當大力加強地方本草與地方志中藥的研究與開發利用。清代至1949年的吉林方志中,有大量中醫藥相關的文獻資料,內容涉及本地藥材、涉醫習俗、醫家醫著、醫學機構、衛生政策等多個方面,內容豐富全面、資料真實可靠。本次筆者將主要針對已挖掘的涉藥文獻進行研究。
吉林舊志概況
清軍入關以后,將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為保護這片發跡之地,清朝統治者在此地設立了異于內地的“行省制度”的將軍管轄,頒布封禁令,建筑“柳條邊”,限制漢民出關,直至光緒三十三年,東北才始建泰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民同時期,東北出現了熱河、東省兩個特別行政區域;“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偽滿政府在短短14年時間里,增設了十數省[4]。晚清至建國前,東北地區行政區劃多有變革,不便于研究,故此次研究主要是以現行吉林省行政區劃為范圍搜集現存舊志,對其中與中醫藥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搜集與整理。
吉林地方志的編纂歷史相對較短,成書于道光七年(1927年)的《吉林外紀》是現在學術界內比較公認的吉林省最早的志書,薩英額在《吉林外紀》的白序中曾感嘆:“天下府州莫不有志……吉林為我朝發祥根本之地,并無記載,豈非闕典-,。”而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時發現,李澍田先生主編的《吉林叢書》中收錄《吉林志書》,“較傳世最早的《吉林外紀》為先,據考證為嘉慶年間修纂,實系當年吉林將軍衙門遵奉國史館行查事跡,造冊咨次的公文,記事止于嘉慶十八年”[6],故列為本次研究內容之一。此外,偽滿時期,各地公署根據偽滿政府的要求,按照兩種省頒“標準目錄”編寫地方資料,一種是25章,書名一般為“某縣一般狀況”或“某縣概況”,已查閱26本;另一種28目,書名一般為“某縣鄉土志”或“某縣鄉土志資料”,已查閱8本。有的學者認為這些資料不能作為地方志[7],但考慮到這些資料也真實地記載了當地的情況,故亦在本次的研究范圍之內。筆者將已查閱到的舊志按照2016年吉林省行政區劃分類,對應至今日吉林省的各市、縣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筆者現共查閱吉林舊志151本,其中清朝志書44本(嘉慶l本,道光1本、光緒29本,宣統13本),民同志書40本,偽滿志書67本(偽大同2本,偽康德64本),地理區域亦基本涵蓋了吉林省的各個地區。根據筆者的調查結果,共139本舊志涉及中醫藥相關文獻資料,“物產”卷中可見本地藥材的記載,實業類中可見地方老字號中藥店,而文化、風俗等類中關于地方衛生習俗的記載,人物、方伎類中有地方著名醫家的傳記,衛生類中有行醫資格考試、醫學研究會等醫療政策的記載,對這些資料的搜集整理、歸納分類,有利于重現當時吉林中醫藥發展的原貌,為研究晚清至1949年前吉林中醫藥的發展史提供新的史料和論據。筆者將所得資料大致分為藥材、醫業及民俗3類,本次主要對其中涉藥文獻進行梳理和研究。
舊志涉藥文獻概述
1930年編輯出版的《藥物出產辨》是近代頗有特色的中藥文獻,共載藥763種,以廣東藥材為主[8],書中記載產自東北的藥物有黃芪、細辛、防風、麗參、吉林參、石柱參等20余味。事實上在筆者已調查的139本舊志中,至少90本有涉及本地藥材的記載,現筆者將所得涉藥文獻資料分涉藥文獻梳理、本地藥材經濟兩類分述如下。
涉藥文獻梳理:筆者調查到的涉藥文獻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志書的“物產”卷,據不完全統計,77本舊志設有“物產”,其中50本專設“藥屬”或“藥類”介紹本地生產的中藥材。根據“2016年行政區劃”按地區分類列舉如下:①吉林省:《吉林外記-物產》記載藥材34味,《吉林通志-卷三十三》記載“藥屬”41昧,《吉林分巡道造送會典館、國史館清冊-吉林物產》記載“藥類”25味,《吉林省人文地理學-物產》記載“動物藥材”11種,《大中華吉林省地理志·衛生》記載“本地可用之藥材”共64味,《吉林新志·物產》記載“動物藥材”11種,“藥用植物”61種。②長春市:《長春縣志-物產》記載“藥屬”6味,《雙陽縣鄉土志-物產》記載“藥類”9種;《榆樹縣志-輿地編·物產》記載“藥用植物”24昧,《農邑鄉土志·物產》記載“藥屬天然產”24味,《農安縣志》記載“藥之屬”14味。③吉林市:《額穆縣志·物產志》記載“藥屬”19味,《樺甸縣志·物產》記載“藥之類”60味,《樺甸縣政況概要·衛生》記載藥材49味,(民國)《磐石縣鄉土志·物產》記載“藥材類”32味;(偽康德)《磐石縣鄉土志-名產、特產、土產等名稱及產量、用途》列表記載本地物產中有6種物產“用途”一欄記載為“藥材”;《永吉縣志·食貨志·物產》記載“藥之屬”86味,《永吉縣鄉土志資料-名產、特產、土產等名稱及產量、用途》列表記載本地物產中有6種物產“用途”一欄記載為“藥材”。④四平市:《懷德縣志·物產》記載“藥材”36味,民國三年、民國四年《雙山縣鄉土志》以及民圍五年的《奉天雙山縣鄉土志》“物產”目中記載“藥材”4昧,民國十八年《雙山縣志》、民國十九年《雙山縣鄉土志略》以及偽大同二年《雙山縣志》“物產”目中記載“藥類”36昧,《奉化縣志》記載“藥類”37味,《梨樹縣志-戊編物產》記載“藥類”31味。⑤遼源市:《西安縣鄉土志·物產》記載“植物之藥材”25種,《東豐縣志略·域地志-物產》記載“藥類”36味,《東豐縣志-地理志·物產》記載“藥類”20種。⑥通化市:《海龍府鄉土志·物產》記載“植物之藥材”32味,(民國)《海龍縣志·物產》記載“藥材類”31味;(偽康德)《海龍縣志-物產》記載“藥類”34味,《輯安縣志-物產》記載“植物人藥者”40昧,“礦物入藥者”1種,民國、偽康德《通化縣志》“土地志·物產”部分基本相同,“附藥材”56種,《奉天輝南廳志·藥材》記載藥材19種,《輝南縣風土志·物產》記載“藥材類”20種,《輝南縣志-疆域-物產》記載“藥材”44種,《輝南縣公署統計匯志·衛生》記載藥材17種,《柳河縣鄉土志-物產》記載“植物之藥材”28種。⑦白山市:《臨江縣鄉土志·出產》記載“藥品類”13種;《臨江縣志-物產志》記載“藥材類”39種,《撫松縣志-地理·物產》記載“藥屬”60種,《漾江縣縣志略·衛生》記載藥材13種,《長白匯征錄·卷六·藥品”記載藥材99種。⑧松原市:《伯都訥鄉土志·土產》中記載“藥屬”18味。⑨白山市:《靖安縣鄉土志-物產》記載“藥類”7味,《洮南縣志-物產》記載“植物之藥類”51味,《安廣縣鄉土志》記載“藥材”5味,《鎮東縣志-物產》記載“藥類”24味。⑩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縣志-物產卷》記載“藥草屬”97味,《琿春鄉土志·物產》記載“藥草屬”96味;(宣統)《安圖縣志-表》在“物產表”后設“藥品表”記載藥材共計81味,(民同)《安圖縣志·物產志》中“附藥材”66味。地方志一般都南當地人編纂,作為歷史資料,有可靠性、全面性、權威性的特點。對吉林舊志中涉藥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研究,能夠補充本草著作中東北地區本草分布使用等狀況的空缺,同時舊志中記載了很多藥材的“別名”“俗名”。此外,《永吉縣志·物產》附采山參及制參法、養蜂之法、養鹿及砍角鋸角方法等,《長白匯征錄·藥品》載有“刨參土俗”,記載了99種中草藥的生態環境、采收時間、藥用部位等,在旁征博引大量史料同時,又加寫按語,對引證資料加以說明、注釋,并糾正許多古籍資料中的錯誤9。這些文獻資料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吉林地區中藥發展的基本概況,是非常可貴的研究吉林藥物發展史的第一手資料。
本地藥材經濟:“粵自洪荒以來,迄為涉獵時代,未進于農業”,據史料記載,南于社會、歷史及自然地理等條件的影響,吉林相較于中原地區開發較晚。但是本地區地廣人稀、資源豐富,采集業和漁獵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人參、貂皮、烏拉草作為“東北三寶”聞名海外,其他如鹿茸、東珠也是本地著名土特產[10]。
基于筆者的調查研究,藥品經濟可以說是當時吉林的支柱產業之一,參稅、同參捐、鹿茸稅、虎骨稅、貝母捐等都曾經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藥材通過藥鋪、山貨莊等在本地銷售,在“實業志”中,記載了本地的老字號中藥店,例如《磐石縣鄉土志·衛生》記載本地藥局共計47所,天順成、隆盛和、長生堂等,這些藥店并不僅僅是藥材交易的場所,當時這些藥店中大多有著名的醫者坐診,稱為“坐堂醫”,是當時中醫交流、探討,以及學習醫術的重要場所,雖然今天這些老字號中藥店已經不復存在,僅留下照片、文字記錄等,但是它們曾在吉林醫學史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吉林中醫藥文化遺跡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藥材也作為本地特產輸出至其他地區,輸出輸入貨品中常見有藥材的記載,據記載“土人服賈遠方,惟販運人參、鹿茸及各種藥材而已”11]。《安圖縣志·人事志》輸出表中35種物產有14種藥材,可見當時藥材經濟“舉足輕重”。
吉林舊志中涉藥文獻內容豐富,資料真實可靠,不僅僅記載了本地盛產之藥材,還有關于藥材貿易、藥物傳說、藥王廟會等民間信仰習俗。根據筆者的調查,當時吉林本地生長的藥材僅記錄在冊的有> 200種,這些文獻能夠補正本草著作中對吉林地區藥材分布狀況的空缺,有利于為研究吉林地方本草及道地藥材提供新的素材及依據。
參考文獻
[1]翟明.國學知識全知道全民閱讀提升版[M].北京:中同華僑出版社,2015:392
[2]周迅著.中國的地方志[M].北京:中國同際廣播出版社,2010:5.
[3]鄔家林,趙中振.談地方本草與地方志中藥的研究與開發利用[J].中材,2013,36(3):491-496
[4] 郝赫.近現代東北政區沿革述論(1907-1955)[D].吉林大學,2007
[5]李澍田.吉林外紀吉林志略[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1.
[6]李澍田主編.吉林志書吉林分巡道造送會典館清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1.
[7]何江麗.偽滿洲國時期東北地方志修纂研究[J].黑龍江史志,2009,(17):3-5
[8]劉芳.陳仁山與《藥物出產辨》[J].中醫文獻雜志,2010,28(5):13-15
[9]孫美玉,姜佩華,孟祥一,等.長白山醫藥歷史文獻簡介[M].吉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情報室
[10]叢佩遠著.東北三寶經濟簡史[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3
[11](清)長順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