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媛

摘要 目的:探討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急性腦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急性腦血栓形成患者62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西醫療法治療,觀察組采用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加味補陽還五湯;急性腦血栓;臨床效果 腦血栓形成,是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體征,這一病證的發病率較高[1]。腦血栓發病的原因和動脈粥樣硬化、高凝狀態有關。這一病證為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一般在安靜(睡眠中)發病,部分患者存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前驅癥狀,主要表現為急驟偏側上下肢麻木、無力、口眼歪斜、語言障礙等。腦血栓的發生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氣虛血瘀型中風,主要表現為肢體偏枯無力、面色萎黃、舌質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資料與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急性腦血栓形成患者62例,通過隨機抽取雙色球方式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前,兩組患者均知情,通過各類腦血管病證診斷標準、中醫中風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觀察組男22例,女9例;年齡40~ 62歲,平均(51.4±5.5)歲。對照組男2l例,女10例;年齡41~ 60歲,平均(50.5±5.3)歲。兩組臨床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對照組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定斑塊、神經保護、酌情抗凝、脫水、對癥治療,治療時間21d,且21d為1個療程。②觀察組通過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藥方成分及劑量:葛根15 g,黃苠20 g,當歸10g,川芎10g,地龍10g,紅花15g,丹參15g,山楂15g,桃仁15g,赤芍10g,草決明10g。口眼歪斜者,加僵蠶10g、全蝎3g;大便秘結者,加麻仁10g、杏仁10g制大黃6g;上肢癱重者,給予桂枝10 g、羌活10g;下肢癱重者、添加桑寄生10g、川斷10g、牛膝10g、地黃10g、山萸肉10g。上述藥方開水煎服,于餐后服用,治療時間同對照組。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情況。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5.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治療后,對兩組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情況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腦血栓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證,臨床主要表現為偏側上下肢麻木、乏力、口齒不清等。若沒有在最佳治療時機治療,會對腦血栓預后構成直接的影響[2]。對此,本次研究通過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臨床療效較好。采取西藥治療腦血栓,臨床效果并不理想。中醫認為,腦血栓屬“中風”的范疇,發病的原因和氣虛血瘀、脈絡瘀阻有直接聯系,為此治療上應以補氣活血為主。加味補陽還五湯可很好地改善患者氣虛血瘀、脈絡瘀阻所致腦血栓癥狀,治療安全、可靠[3,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情況比較,前者明顯優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急性腦血栓形成治療中,應用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 參考文獻 [1]高兵.補陽還五湯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7,9(4):101-102. [2]楊姣玲.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型腦梗死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0):104-105 [3]胡文舉,周志勝.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12):1843-1845. [4]崔瑩.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冠心病并緩慢型房顫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7,9(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