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云鵬

摘要 目的:探討外傷性脊髓損傷致截癱的中醫康復治療效果。方法:收治外傷性脊髓損傷致截癱患者86例,分成A組和B組。A組采用中醫康復治療,B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A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P<0.05)。結論:中醫康復治療能夠提高外傷性脊髓損傷致截癱患者的神經修復功能,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 外傷性脊髓損傷;截癱;中醫康復治療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外傷性脊髓損傷致截癱患者86例,分成A組和B組,每組43例。A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3~57歲,平均(44.25±1.75)歲。B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35~ 59歲間,平均(45.37±1.62)歲。對比兩組以上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對比。
方法:B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即整體化康復訓練,包括防止關節萎縮訓練、手功能訓練和防止肌肉萎縮訓練。具體為每天進行5~6次的髖膝關節伸曲和外展內旋訓練,5 min/次;每天穿衣、吃飯和梳洗等手功能訓練;進行牽拉繩肌等肌肉訓練。A組采用中醫康復治療,包括推拿、針灸與中藥治療。①推拿治療:利用按法一揉法一拿法,對肌肉進行拿捏治療,若患者為弛緩性癱瘓,需利用指震或是指掐等手法,確定穴位并推拿。若患者為痙攣性癱瘓,需利用揉與按穴位的手法,并對患者四肢進行捶拍。每天推拿1次,15 d為1個療程。②針灸治療:取腎俞穴、命門、腰俞穴、腰陽關、關元穴、涌泉穴、八髎穴為主穴,取承山穴、絕骨穴、昆侖穴、環跳穴、委中穴、承扶穴等為配穴,采用毫針針刺,補瀉兼施,0.5h/次,1次/d。③中藥治療:加減藥方為地黃引子,具有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之功。藥物:熟地黃20g,石斛15g,巴戟15g,肉蓯蓉15g,山茱萸15g,肉桂10g,附子10g,麥冬15g,遠志加減20g,石菖蒲30g,茯苓30g。1劑/d,分兩次服用,水煎服,7d為1個療程。加減方法:患者伴有頭暈,加用夏枯草15 g,石決明30 g。患者伴有口苦、舌紅,減去肉桂與附子用藥,加用川連10g/琥珀12g和丹參15g。患者伴有肌肉萎縮,加用懷牛膝20g、丹參15g、菟絲子18g、枸杞子12g。
療效評價標準:①治愈:患者能夠正常工作,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②顯效:患者生活可自理,有輕微的臨床癥狀;③好轉:患者有輕度殘疾,臨床癥狀較明顯,但可忍受;④無效:患者殘疾程度嚴重,生活無法自理,臨床癥狀嚴重[1]。總有效=治愈+顯效+好轉。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A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7.67%,B組86.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外傷性脊髓損傷致截癱是臨床中較為嚴重的創傷類型,輕者可能出現下肢癱瘓癥狀,重者則是大小便完全失禁,使患者喪失基本生活能力。該病在臨床治療中,以減壓手術為主,并于術后做好同定,最后加用藥物治療。相關報道指出,中醫康復治療可以較好地改善該病患者的神經功能[2]。臨床認為,采用中醫康復治療的最佳時間是術后15d左右,此期間利用推拿和針灸治療,可以有效刺激神經纖維中的受損組織,加強神經的興奮性,促進康復。本次針灸治療中,選用腰陽關、命門、關元穴、昆侖穴、承扶穴等穴位,可以對神經組織產生較好的刺激作用,加快神經修復。而推拿治療的目的則是提高四肢和肌肉的運動能力,使患肢處于運動狀態,加強其運動機能。中藥治療采用山茱萸、熟地黃、麥冬等藥材,可以起到強筋健骨的功效,并能提高機體免疫力[3]。以上方法聯合運用,能夠保證患者的科學治療,并且治療成本低,操作便捷,是實踐性較強的治療方法之一。
總之,中醫康復治療對于外傷性脊髓損傷致截癱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可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有效修復,提高其治愈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文春,盧家春,江玥,等.針刺雙下肢肌肉運動點治療外傷性截癱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2013,41(12):29-31.
[2]楊貴蓉.膀胱功能訓練對脊髓損傷性截癱患者排尿功能恢復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4,8(21):4781-4782.
[3]賀孝勝外傷性截癱中醫康復治療的體會[C].第四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論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