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洪泉
多校區大學是指擁有兩個或以上在地域上不相連的校園,但名稱統一、獨立法人地位一致的實體大學。高校多校區辦學模式是在20世紀90年代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背景下產生的。特別是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的推行,加速了高校分校區建設的興起。可以說,高校多校區辦學模式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體制的結果,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需要。隨著2010年以后招生規模的減小,高校合并、擴建的浪潮逐漸平息,但這種模式帶來的影響還在繼續,其中對于學生影響最大的是校園文化的差異與泛化問題。
一、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具有多元性
高校多校區的形成主要分為合并重組、新建擴展和兩者結合三種類型,辦學規模往往較大,學科門類相對齊全,學生人數相對較多,有利于促進一所高校多學科和跨學科的交叉與滲透,提升學科建設的水平和高度,其本身就存在多元的學科文化和課余文化。
合并重組型高校各校區均有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歷史,也有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傳統基因,這些獨立的文化因子相互吸收、相互排斥、共生共存,使得高校呈現出一種多元化態勢;而新建擴展型高校新校區雖然傳承了老校區的傳統優質文化,但由于周邊文化的影響和時代的需求,新校區的文化也在不斷創新、創造中。無論哪種類型,每個校區一般擁有一定的獨立自主權和自主運行機制,因此,與單校區大學相比,多校區大學的情況更為復雜,校園文化更為豐富多樣。可以說,有多少個分校區便有多少種校園文化。
二、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缺乏統一性
高校多校區的規劃區分一般按照兩種方式來進行:一是根據學歷及年級層次來劃分,如本科生在分校區,研究生在老校區,低年級學生在分校區,高年級學生在老校區;二是根據學科(群)的性質來劃分,如理工科在一個校區,人文社科在一個校區,以便更好地發展各校區的學科實力和特色。
就校園文化的主體結構而言,不同校區的學生結構不同,他們的專業學習、社會實踐、流行思潮、價值觀念、思維特征、行為方式、生活習性等都有很大差異,大學生文化呈現明顯區別特征;雖然高校多校區一般共享師資,但大部分教師的工作重心和居住點仍在老校區,因而在分校區授課結束后大都即刻返回老校區,與分校區的學生缺乏溝通交流,高校教師文化在分校區較為缺乏;在管理者層面,學校領導、中層干部長期處于高校本部,他們的價值觀念、領導風格和行為方式對于分校區缺乏耳濡目染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就校園文化的層次結構而言,多校區高校相對分散,不同校區的硬件設施、自然環境、周邊環境、管理模式、人文氣息、文化氛圍等均有差異,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均呈現校區特色。就校園文化的時間形態結構而言,老校區的傳統文化積淀相對豐厚,新校區的現代文化特色更為明顯。
隨著辦學歷史的推進,高校各個校區逐漸積累凝練出本校區的特色校園文化,但往往缺乏統一性,導致不同校區形成一個個“文化孤島”,整個高校呈現出“泛校園文化”的特征。
三、正確處理多元性與統一性的關系,實現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的融合
多校區高校缺乏統一性的多元文化使得高校總體缺乏凝聚力和感染力,校園文化應有的激勵、導向、約束、教育等功能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師生缺乏歸屬感,甚至各校區文化在交流過程中出現摩擦和沖突。因此,處理好校園文化的多元性與統一性的關系,實現多校區校園文化的融合尤為重要。
目前,很多高校不同分校區建造了統一的標志性建筑,制定了統一的大學制度,基本實現了統一的管理,校園文化活動也有序開展,但這只是偏重于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表層融合,而深度融合更偏重于大學精神、大學理念、歷史傳統、校園風尚等精神文化的融合。很多高校分校區距離深層次的文化融合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主要表現在新校區或分校區由于重物質文化建設,沒有很好地傳承老校區的深厚文化,而合并重組型高校由于重名校建設或重主校區建設,而忽略了分校區的精神文化建設,各校區校園文化缺乏交流、互動和協調。
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的融合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制約因素:一是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和經驗借鑒,各個高校大都處于探索階段;二是受原有管理模式的制約,要形成一套兼顧各校區的文化管理模式尚需時日和大量磨合;三是各校區資源不平衡,包括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專題講座、文化活動、周邊資源等軟硬件方面。
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的融合首先應堅持統一性和多元性的統一,在統一的辦學理念下,多種學科文化群體和平共處、積極互動,各校區文化之間、各學科文化之間融合匯通。其次,應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統一,在傳承高校本部優秀文化底蘊的基礎上,也要意識到各校區所處的時代背景,不斷創新文化內容和文化模式,以推動校園文化向前發展。
在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標識系統是基礎,價值追求是核心,管理模式是保障,交流互動是途徑,師生主體是關鍵。同時需要強化校園環境的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并把一所高校具有共識性的辦學理念、傳統精神、目標方向和個性特色融入到各個校區的教學、科研、文體活動、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使各校區校園文化形散而神不散。
本文系重慶交通大學2017年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專題研究一般項目“交通文化主題下的校園文化融合互動研究”(編號:XCSX2017-YB0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