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接一個新班,我總覺得學生的課堂回答不盡人意,總結一下主要存在以下通病:“亂”、“缺”、“淺”、“和”。“亂”就是說話吞吞吐吐、語無倫次、缺乏條理;“淺”只能是就事論事的回答問題,只知其言,不知其所以言,對問題缺乏深究;“缺”就是只會從問題到答案,缺乏分析過程;“和”就是人云亦云,缺少主見缺乏新意。有些老師說:“以上這些情況,是農村孩子的通病,是城鄉差別的突出標志,無可救藥。”我認為這種認識有所偏側,究其原因是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在二十多年的從教經歷中,我總結到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課堂表達能力。
關鍵詞:學生思維;邏輯;語言表達
一、理清思路,加強思維訓練的條理性
要突破課堂語言表達的“亂”,首先要克服思路亂,要使學生思路清晰,教師在問題設計中要富有條理性,讓學生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沿著問題將思維逐漸引向深處。如:在《西門豹》課堂設計中,我首先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提問:“什么叫荒蕪?”學生在交流理解“荒蕪”的基礎上,再次深入理解“那個地方為什么會荒蕪呢?”學生很自然的回答:“是認為給河伯娶媳婦鬧的。”課文的脈絡很快被學生掌握到了,順著這個思路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西門豹懲處這些紳士、巫婆的原因。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敏捷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不能冗長、空洞。教師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問題,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教師可以先提出是什么的問題,進而提出為什么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方式一般是由因索果。在《草船借箭》中“借箭”這一部分時,我是這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
(1)首先默讀課文,思考諸葛亮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借箭的?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學生通過對文字的理解,進行形象思維,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大江濃霧圖》。
(2)為什么諸葛亮知道利用這個環境來借箭呢?讓學生在交流中由形象感知課文向邏輯思維推進,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與表達能力。
從諸葛亮知道三天后有濃霧,推測他比懂天文,從他利用草船開道既讓曹軍看不清目標,而又能中箭的地方,推測他曉地理,從他斷定曹操不辨虛實,不敢用兵,只會射箭,推測出諸葛亮深知曹操的性格。掌握了天時、地形、敵情,諸葛亮才會借箭。學生的思路在教師的誘導點撥下進一步加深,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進行組織語言,回答有條有理。最后師生點評,逐漸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敢說,善說。打造和諧課堂的第一境界。
二、由表及里,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事物認知深淺程度在于思維的層次,學生認知事物往往只看表象,不善于滲透現象看本質。只知道文章是這樣寫,卻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寫;只知道要這樣分段,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分。教師只要依據教材,做好課前小研究,設計一些深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問幾個怎么樣?慢慢培養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從而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如《窮人》一課,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課文題目是《窮人》,而課文重點寫了“桑娜”這一人物,為什么不以“桑娜”為課文題目?學生通過課文描寫的人物與事情上級以理解,總結如下:①文中描寫的三個人物都是窮人;②是敘述發生在窮人之間的事情;③文章中贊頌的是窮人們的品質,而桑娜只是一個代表。這樣學生的思維與理解課文的主旨聯系在一起,起到既深化了課文主題,有開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巧設支架,訓練學生思維的完整性
高校生本課堂,教師要善于引導,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以復習舊知,引領新知為抓手,做好知識鏈的銜接。如:通過《黃河象》一課的復習,推動對《琥珀》一課的學習。是學生了解課文為什么要寫時間長與大自然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分析、聯想推斷、反面假設,逐步對內容進行剖析,找出根據。從而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分析為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注重個性思維,訓練思維的獨創性
學生在課堂交流過程中,往往人云亦云,缺少主見,思維懶惰。一個學生回答不全面、不正確,只要老師不表達反對意見,其他學生也會朝著這一方面回答,不能發出新的見解。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既要賞識,又要引導他們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生回答后可以追問學生,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不同的答案?誰還能補充一下?形成矛盾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探索的勇氣,升華課堂的氛圍,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習《林海》一課過程中,劉佳佳同學提出質疑,樹木是植物,應該用“它”而課文中用“他”,是不是印錯了?我抓住這一矛盾點引導學生辯論。通過辯論使大家認識到課文用“他”是把樹木人格化了,這樣讓人感到更親切,從而加強了對課文中心詞——親切與舒服的理解。并對劉佳佳同學進行了鼓勵。喚起學生對新知的渴求欲望,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言為心聲,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自我交流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交流中多種方式解決問題,不但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加快了學生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其維著.論皮亞杰心理邏輯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2](瑞士)讓·皮亞杰著.兒童的心理發展[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單亦芬(1976.04—),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洛河鎮洛河崖村;單位:山東省莒縣閆莊鎮中心小學;職稱:中學一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