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容
畢業班語文知識點的復習過程中,采用滾動式復習的老師很多。全面覆蓋,反復訓練,有的效果好,有的師生身心俱疲。單一的滾動式的復習,稍不注意,容易造成學生過度學習。過度學習,效率會降低,部分同學上課還會發呆。一到最后幾個月,少數學生復習效率甚至為負。
并不是這種方法不好,而是使用的時候需要靈活運用。
一、滾動內容和滾動形式的有機變化
第一遍,滾動式復習,內容逐一回顧,全面覆蓋,齊讀也行,自由讀都行。而且最好讀完后,以最快的速度抽查反饋。可以制定好與內容相對應的題目。讓學生迅速填空,迅速回顧。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專門抽查狀態欠佳的學生。第二次滾動這些內容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根據老師提示的內容,相互抽查,相互提點。這樣,形式上不是那么死板,可以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第三第四遍復習時,可以選擇內容中稍微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抽查背誦或者集體默寫。讓學生動起手來,也比較實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第五遍的時候,就可以把題目變形,變換順序,讓學生一口氣挑戰所有的題目,以比賽的形式,滾動式的復習。
其實這些方法,也不一定非得按這個程序來,但有一個原則,就是把內容變著花樣玩,變著花樣滾動式復習,這樣就可避免學生的疲倦。我記得王芹老師復習閱讀題的答題技巧時,為了避免疲倦,就準備好閱讀文章,讓學生按照中考要求來命題,讓學生考學生,評出最佳命題人。這其實也是變著花樣讓學生掌握知識點,殊途同歸。
有的老師到最后兩個月,喜歡制定一個內容讓學生自主復習,對對答案,或者自己背誦自己默寫,單一形式的滾動式復習,結果學生累得不行了,效果一般。
內容的編制是一個耗時間的事,因此老師需要借助工具,借助團隊的力量。可以用思維導圖軟件,把內容集中在軟件里,反復修改,反復提煉,以及對滾動的時間和間隔次數作記錄,這樣,再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二、集體訓練和個別訓練的巧妙結合
集體訓練,比如齊朗讀,就像排練大合唱一樣,唱著唱著,也就把所有的內容記住了。我見過比較優秀的歷史老師劉銳,上課真是唱著歌就把歷史學了,把所有記憶的內容編成歌,平時上課都是先來個大合唱,其實這就是一個高效的集體訓練。但是還是有部分同學在內容理解上比較慢,需要相應的個別訓練,他也做得很到位。在語文學習上,同樣如此,集體訓練需要個別訓練來做良性補充。集體訓練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部分學生會掉隊。有效地個別訓練,就可以提高效率。
例如:“槲葉落山路”部分學生無論你怎么集體訓練,還是有不少人容易把“槲”字右邊寫成“解”。這個時候,老師在個別化指導的時候,需要一種有創意的建構。比如可以從漢字的造字法講,這個是一個典型的形聲字,左邊的偏旁,與樹木有關,這是意義關聯,右邊的偏旁,是聲旁,鐵皮石斛的“斛”,這是讀音關聯。為讓學生有印象,可以讓那個喜歡寫錯字的同學找找石斛的圖片,告訴他這是中藥材。這樣就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把字的音形義,建立一種穩定的聯系。其意義遠大。再說如果右邊寫成解放軍的“解”,按照形聲字的讀音規律,這個“槲”的讀音不就徹底改變了?
這樣的個別輔導,就是基于學生知識經驗的一種有效建構。可以有效地把潛意識里頑固的錯誤意識踢出去,因為已經有新的判斷推理方法。個別輔導,不是簡單粗暴地批評。每年我們都會發現在一些細小的知識點上,很多初三的學生是零起點,我在教高三的時候,每年都要碰到十幾個人,漢語拼音的聲調標不準位置。不可能把這樣的一批人發配到小學重讀。老師若站在知識建構主義的立場上,重新建構,不僅理性有趣,而且高效。一個真正有水準的語文老師,必然是一個建構策略極為豐富的老師。能根據各種奇葩的問題,迅速找到終身難忘的建構策略,那是硬功夫!那需要老師不斷地積淀策略。
三、機械記憶和情緒記憶的結合
我們一般提倡學生進行理解記憶,但是部分學生一直到初三畢業,別看身體發育得很壯實,記憶的方式其實還是機械記憶為主。因此我們在復習的時候,還是需要采用機械記憶,配合使用理解記憶,因此在滾動復習的時候,當學生對知識理解存在誤差或者根本不能理解,那我就停下來,把內容詳細的解讀一下,這樣,反復滾動,學生的記憶效果就會更好。大多數老師都能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們常常忽略情緒對記憶的作用。
記憶伴隨強烈的情緒體驗,往往會讓人終身難忘。我們在滾動式復習的時候,針對某些容易記錯的知識點,可以加入強烈的情緒體驗。例如: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的“扳”作何解?有的同學死記硬背就記住了解釋。可是還有一部分人,記得糊里糊涂。怎么辦?教材上是這樣注解的:扳通“攀”,牽,引。在幫助學生記憶的時候,我把班上一個男生突然喊到講臺前,大吼一聲:“現在你就是仲永!我就是你爸!”學生都瞪大眼,看著我和他。我對學生們說:“他演仲永,我演他爸。”
先演示一個老爸攀著他肩的動作,問學生:“是這樣的動作么?”學生說:“不恰當。”然后我換一個姿勢:“仲永!過來,快點過來,我拉著你,我們掙錢去!”學生哈哈大笑。我問:“牽、拉,這樣的動作對不對?”學生瞬間明白了,應該引申為“牽、拉”,這樣的講解過程,無疑額外的增加了學生的情緒體驗。我弄得很夸張,故意制造特殊的情緒體驗。這樣的記憶效果往往是終生難忘的。
我教高三語文時,很多學生反映古詩太多,背糊涂了,背串了,而且還特別順。為了增加他們的情緒體驗,那時我用錄音筆錄我自己的朗讀,用很多特別夸張搞怪的聲音讀古詩,聲音和情緒都是足以挑動神經的,然后讓學生拷貝下來,他們帶著耳機睡覺前聽我的聲音復習古詩,相當刺激,這樣的效果也非常好的。
在記憶過程中,添加的情緒體驗,越是獨特、越是夸張,就會給備考過程中疲倦的學生帶來一絲清涼。
因此在滾動式復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配合各種教學小策略,我只是把我的策略從這三個方面簡單梳理了一下,我相信廣大語文老師在復習的過程中,注意整合自身的教育資源,恰當運用小技巧,靈活變通,穩扎穩打,滾動式復習的效果就會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