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清
根據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教師將知識傳遞灌輸給學生知識,而是要在課堂中讓學生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加深對知識來源的體會,從而靈活地在生活中應用知識。按我的教學經驗認可小學數學必須進行參與式教堂教學,就是讓學生采取“參與式學習”,讓學習者,基于自身對知識的愛好,以及自身成長中的困惑。而主動的發起或者參與相關的求知的過程,并從中完善自我,消除困惑的過程。因此,參與式教學正是現代小學數學所需的教學法。我經過初步探索,發現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開展好參與式教學應做到。
一、教師聯系實際生活設計開放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參與、探究數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要從學生熟悉的情況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選擇與學生現代生活、生產科技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比如在教學認識“射線”時可用手電筒照出一束光線,讓同學們認真觀察光線有什么特征:“射到很遠,看不到盡頭,是從一個光源點發出的”現象,這樣學生會初步感受了“無限”、“端點”的概念,會在圖形的直觀、變化中輕松有趣地認識射線是一邊無限延長,有一個端點。又如,在上同分母分數加減時,可利用課本的主題圖,引出爸爸媽媽吃餅的情景,然后請同學們猜想會出現一些什么數學問題,把有關加減數學問題一一摘錄下來,再讓學生們利用以前所學的知識合作解決這些有關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問題,這樣便能很自然的從情景引入到新課了。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到實際問題求解的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迫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只要是具有探索因素的問題情境都會引起孩子們的思維沖突,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就會有發現問題。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生活數學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最重要的在于使學生如何主動獲取知識,必須讓學生們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利用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推到概念、法則、公式,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培養其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所以,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身探索”,這樣的教學不僅給了學生主動權,使復雜抽象的數學公式定理變得簡單化,還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
如:推到圓錐的體積:V=1/3sh,看著這個公式,就會讓人覺得好無趣,如果想要任何一個學生背下這下公式也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上這一節內容時,就得使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做這兩個試驗:“用圓錐裝滿泥沙后倒進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中”“或是用圓錐裝滿水倒進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通過動手他們就會很快發現剛好3杯泥沙或是水,就能使等底等高的圓柱裝滿;并且還會發現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就沒有這個規律,就這樣在自己的動手操作中,學生們無需老師講解,就能輕而易舉地地掌握V=1/3sh這一公式的由來了。
三、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求證數學概念、原理
在數學科中,很多定理都是固定不變的,其內容也極其的枯燥乏味,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經歷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要想讓學生真正的掌握這些固定不變的數學知識,就需要教師想出一些巧妙的辦法,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們做一些試驗,讓他們在試驗中求證數學。例如,在上《三角形的特征》這一節內容時:先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多根長短不一的整厘米數的小棒,等上課時,我就讓學生從這多根小棒里面任意挑出三根小棒來,做“拼三角形”的試驗,因為在拼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拼得成或拼不成這兩種情況,所以在做試驗前我就要求他們每挑選一根小棒都要先用直尺量好長度并做好記錄,然后,在拼的過程中,再認真記錄哪三種長度是可以拼成三角形的,哪三種長度又拼不成。等學生做完了試驗以后,讓一些學生把自己的數據寫在黑板上,拼得成的寫一邊,拼不成的寫在另一邊,每邊寫上七八組數據,這時老師,再提出“為什么這邊的三種長度在一起能拼成三角形,而這邊的三種長度在一起怎么又拼不成三角形呢?”讓學生帶著疑惑,去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這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這個原理,就會在實驗中得到求證。接下來,叫同學們幾人一組合作,用準備好的線綁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兩個、兩個用力拉或推已綁好的三角形或長方形(正方形),同學們會發現三角形不會變形,長方形(正方形)就會變形,這個試驗就充分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原理。整節內容就在兩個實驗中讓學生牢牢地記在了心里。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在試驗中求證數學也非常重要。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使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營造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種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也是讓學生從感知、體驗中領會、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