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 玉
有媒體調查發現,旅游景點里的講解亂象可謂不少:要么同一景點的講解各異,難辨真假;要么各種格調低俗的軼事大行其道;要么面對游客追問,許多講解顛三倒四、漏洞百出。
正史不夠,野史來湊。景區導游習慣性編造奇聞軼事,可說由來已久了。現實中,一個典型的導游講解場景,往往是形形色色的傳聞秘辛,夾帶著聲情并茂的調侃打趣。說點真真假假的故事,也便算是走完了流程、活躍了氣氛、完成了任務……胡編亂造的景區講解,歸納而言大可以理解為是“隨口一說隨便一聽”的信息交互模式。講的人敷衍了事,聽的人也是漫不經心。由此,好端端的歷史記憶,也便淪為了博人一笑的素材。
景區導游慣用奇聞軼事來講解,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一部分景區導游本身的人文素養和歷史知識都相對有限。他們對于嚴肅歷史的掌握不充分、不到位,并不奇怪。再者說,不少文化遺產類景區的歷史,通常都帶有極強的地域性和獨特性。工作流動性極強的導游群體,很難沉下心來對所有景區的歷史淵源都深入了解。實際的情況是,即便一些導游守住節操不胡言亂語,但是他們能給眾多游客講述的,也多是那些“大路貨”。而這,對于游客來說,自然沒有太多吸引力。
事實上,導游并不需要對自己講解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于他們而言,跟旅行團游客講解某個景區,不是為了傳播知識、介紹歷史,而僅僅是例行為之的工作而已。或許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理解:“講解景區”更像一個搞好關系、熟絡感情和積攢人氣的手段——不得不承認的是,滿嘴跑火車的景區導游,卻投合了游客的獵奇心和俗趣味。景區成“野史集散地”,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場逆向選擇的結果。
導游這邊說得繪聲繪色、喋喋不休,游客那邊聽得有滋有味、嘖嘖稱奇。這一說一聽,實在是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好在如今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野史集散地”的危害。為了遏制市場亂象,不少景區開始有意識地強化自身解說員隊伍的建設,一方面通過統一的崗位培訓來規范并標準化解說的過程,另一方面則借助與地方文史研究機構等加強內容合作以豐富解說的內涵。可以期待的是,經過這一系列努力,景區的講解有希望跳出奇聞軼事、野史秘辛的低俗套路,而真正成為傳承歷史脈絡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