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青島大學文學院
茅盾提倡的現實主義文學受左拉自然主義思想的影響,將自然主義引入現實主義文學的創造中去,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局面。在《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中,茅盾指出在小說創作時加入自然主義的合理性。舊派小說存在三個方面的錯誤:(1)用“記賬式”的敘述法寫小說;(2)描寫具有主觀性、虛假性;(3)金錢主義文學觀。其次,新派小說雖然提倡文學表現人生,訴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但仍然存在著致命的缺點:(1)描寫不客觀;(2)題材內容單薄,用意流于表面。正因為新舊小說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而這時迫切需要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小說文體,因此自然主義能夠擔當此重任。自然主義的目標是“真”,題材上多表現社會問題,茅盾提倡的自然主義也就是現實主義,“正如茅盾晚年在一封信中所說:在寫《子夜》之前的十年,我曾閱讀左拉之作品及其文學理論,并贊同其自然主義之主張,但彼時中國文壇實未嘗有人能把自然主義、現實主義之界限劃分清楚。他自己在“五四”時期就將自然主義與現實主義當作一個理論的兩種說法,認為文學上的自然主義與寫實主義實為一物。”因此他在提倡現實主義時,也常用自然主義替代。
一致的社會性。魯迅、陳獨秀等人提倡現實主義文學的寫作主要集中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第一個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寫作主要是為了揭露封建社會對人迫害,是反封建的思想革命。茅盾將自然主義引入進行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是隨著中國社會政治革命的發展而進行創作的,主要表現社會時代發展中的大變化與大變革,注重表現廣大的社會環境對深陷社會熔爐中的人物的影響。
兩種形態的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的目的相同。不管是茅盾還是魯迅他們都強調文學是為人生的文學,以“為人生”的目的而進行創作,對社會現象進行客觀真實的描寫。例如,魯迅的現實主義小說中寫了大量的鄉土小說來表現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抑與迫害,反映人性的愚昧麻木,尋找中國救亡圖存發展的道路,在《孔乙己》中通過孔乙己的遭遇來表現當時的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的殘害;《狂人日記》反映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深刻揭露封建社會對廣大群眾的迫害。而茅盾在中國社會政治革命的浪潮的推動下,將自然主義運用到文學創作中去,寫了大量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重在表現人物在社會環境中的變化;例如《子夜》寫了在三十年代軍閥混戰、小農經濟破產的社會大背景中,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創辦的民族工業由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總之,這兩類現實主義的文學都是把“為人生”作為自己的創作目的,敏銳地將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客觀而真實地表現在作品之中從而發揮文學“為人生”的目的。
這兩種不同形態的現實主義文學在緊密相連的同時也有著許多不同之處。魯迅時期的現實主義文學的寫作多以短篇小說的寫作為主。短篇小說寫作比較成熟,結構情節單純,例如《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記》的創作都是短篇小說中的經典。而茅盾的寫作則更多的是長篇小說的創作,結構宏大,布局復雜。如《子夜》的結構宏大,時間跨度長,茅盾也有短篇小說的創作,但更多的用長篇小說來描寫和表現重大的社會問題,長篇現實主義小說的描寫在茅盾的影響與創作下臻于完善。
題材方面不同。魯迅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題材多關注鄉土風情,通過描寫鄉土中人物來表現不同人的生活,從而揭示封建社會對罪惡及對人性的殘害,無情地批判封建社會。在魯迅小說中,咸豐酒店、未莊、魯鎮多是其描寫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對這些鄉土環境進行了更多筆墨的描寫,將小人物放置在鄉土環境中進行描寫與表現。而在茅盾的創作上。“他主要以重大題材反映都市社會生活,表現被時代政治浪潮激蕩下的動態人生,從而揭示社會的本質,與此相適應,力圖以人物展示廣闊的人生,因此人物眾多,涉及都市鄉村集鎮的各色人等。”茅盾的《子夜》時間跨度長,人物眾多,以上海大都市為描寫對象,描寫工廠生活與工人運動,寫吳蓀甫作為上海工業界的巨頭在重重壓迫下走向破產的故事,選取的題材重大,描寫的社會面比較廣闊,且反映出的問題多是重大的社會題材。
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魯迅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人物多是小人物。如農民代表的閏土、祥林嫂,以知識分子代表的孔乙己、魏連殳,作者通過對人物性格的挖掘與表現來解放人性,表現內部思想的廣闊性;茅盾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人物眾多,涉及各個階層。《子夜》中有民族工業代表吳蓀甫、買辦資本家趙伯韜、封建主義代表吳老太和曾滄海、奴仆式人屠維岳各色人物,作者把這些人物放進廣大的社會環境中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問題。
茅盾與魯迅的現實主義文學都注重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他們在進行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時都吸收了西方的創作方法,茅盾提倡自然主義的寫作,魯迅將象征主義融入到小說創造中。二者有聯系又有區別,但是他們創作為推動了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