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 敏/鄭州市人民檢察院技術處
基于高檢院和省院檢察技術實驗室建設安排和科技強檢示范院工作要求,我院建立了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專門機構——未成年檢察處,并配備了具有犯罪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人員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取得一定成績。
新的“二元犯罪構成論”強調了對犯罪行為人人格的考量,打破現有的平面的犯罪構成四要件理論,將現有的犯罪構成四要件納入到行為要件項下,將犯罪人格納入到與行為要件并列的行為人格要件項下,建立起行為—行為人格的新的犯罪構成體系。即在裁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無罪、罪輕罪重,以及刑罰裁量中不僅要查明有無符合現有刑法規定的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要對犯罪行為人進行測評,提出準確的量刑建議,幫助司法機關判定其“危險性”及再犯、累犯可能性,綜合考慮,從而做出有利于個人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判決。因此,探索建立適用于司法實踐的心理測評工作機制和標準是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和未成年犯罪預防工作的客觀需求。
通過心理測評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作出準確評判。正如二元犯罪構成論所說,犯罪行為人的狀態也是量刑的依據之一,而想要整體了解一個人,就需要從成長環境、教育經歷、個性特征等多方面進行描述,心理測評工作正是完成這一過程的最佳工具。尤其在未成年人犯罪當中,防懲結合、教育為主是首要原則,如何實現司法嚴肅性和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平衡,就要求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主觀程度進行客觀的評價,對其再犯、累犯的可能性做出準確的判斷。在審查逮捕環節,除對犯罪事實外,還要綜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悔罪態度、犯罪動機、幫教條件等因素,考量逮捕的必要性,依法慎重作出決定;在審判環節,要綜合衡量犯罪事實、情節和未成年被告人的基本情況,體現刑罰個別化,從而實現司法的公正性和社會效益。
近兩年,市院技術處在心理測試工作中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嘗試,與省強制戒毒中心聯合在離所人員的評定中加入了心理測試內容,探索對其能否中止戒毒治療做出更加全面的評估,已經累計進行了200余人次的測試工作,也受到戒毒所領導的好評,并逐漸成為了常規化、標準化的工作內容。利用科學的心理測評方法開展“鄭州市未成年犯罪心理測評工作”正是對這一要求的具體實踐,是對未成年犯罪工作的有益嘗試和社會監督創新,也是我院領導提出的進一步提升檢察機履職能力及創建科技強檢示范院工作要求的實踐作法。
(1)未成年犯罪宣教工作。按照“預防為主,提前介入”的方針,開展多形式、多角度的未成年犯罪宣傳,在全市選擇2~3所學校重點建設學生法制素質教育實踐基地,開設法制教育展室,舉辦法制教育展覽;在學校組織開展“模擬法庭”,觀摩庭審,讓學生親歷現場感受,樹立遵紀守法觀念,自覺抵制不良行為;與學校、社區共同制定全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犯罪預防教育培訓計劃,聘請相關專家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教授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方法,學會應對不良情緒;建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聯席會議制度,與學校、社區等單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教育培訓狀況和心理測評結果,分析原因并制訂針對性的措施;開展家長普法和教育活動,利用家長會等方式不定期對老師及家長進行未成年犯罪預防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幫助老師和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了解犯罪原因,提前作出對策。(2)開展未成年犯“犯罪危險性”心理測評。通過對犯罪嫌疑人、被監管人員和社會青少年的測評工作,逐步建立未成年“犯罪危險性”心理測評數據庫,提煉出對“犯罪危險性”可以做出較有效判定的指標,并在各青少年群體中加以推廣;總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并實現測評報告的標準化,為司法機關提供客觀可參考的裁量依據;對監管場所人員進行定期評估,為進行區別管理和心理矯治提供參照指標和衡量依據。(3)實現未成年犯罪預警與提前干預。在有效進行犯罪危險性預測的基礎上,對適齡未成年人進行普查式的評測,通過比對篩選出未成年犯罪的高危人群,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和干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及時去除青少年成長中的不良因素,提升青少年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對未成年犯罪作出有效的預防。(4)指導未成年犯罪的心理矯正治療工作。通過對未成年犯罪的心理測評可以發現影響犯罪行為發生的主要因素和發展過程,可以很好的指導心理矯正治療,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幫助他們回歸家庭、學校和社會,同時也節省了司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