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蓉
陜西師范大學
徐舫其人,在《明史·隱逸傳》《國朝獻徵錄·藝苑傳》等史籍中俱有記載。《元詩選》收錄其詩歌15首,為其歸隱山水田園生活后所作。
徐舫,字方舟,自號滄江散人,元末浙江桐廬人,出生于簪纓之家。徐舫年輕時輕俠仗義,喜歡擊劍、走馬、蹴踘,年紀稍長有所醒悟,改習科舉,不久認為讀書應試“是如蠧書蟫出入于故紙中,何有終期哉!人生貴適意,曷習古歌詩吟詠性情,庶幾少遂其願耳!”(《國朝獻徵錄·藝苑傳》)于是棄科舉應試而改習詩歌,學習唐宋時陸州詩派方干、皇甫湜、施肩吾、高師魯、滕元秀等詩人作品,進行創作。徐舫認為這些還不足,繼而又到江漢淮浙各地游歷,結交地方名士,所以詩歌進益很大。元行省參政蘇天爵聽說其才華橫溢,欲向朝廷舉薦,徐舫避之不去,在江邊筑屋隱居,整日吟詩,終老其間,所以自號滄江散人。
值得注意的是,徐舫歿于元至正(1866)丙午正月九日,終年六十八歲。此后二年,明太祖朱元璋方建元洪武,雖然《明史》為其列傳,明代其它史籍亦有收錄,但嚴格意義上講,徐舫為元末詩人。
關于徐舫與同時代人的交游情況,史籍中記載不多。《國朝獻徵錄·藝苑傳》收錄了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為徐舫所作墓志銘,此篇亦見于宋濂《宋學士文集》。在這篇墓志銘中提及與徐舫的交游:“庚子之夏,皇帝遣使者奉書幣起濂于金華山中。時則有若青田劉君基、麗水葉君琛、龍泉章君溢同赴召。遂出雙溪,買舟泝桐江而西。忽有美丈夫戴黃冠,服白鹿皮裘,腰綰青絲繩立于江濵,揖劉君而笑,且以語侵之。劉君亟延入舟中,葉章二君競來讙謔,各取冠服服之,竟欲載上黟川,丈夫覺之乃止。濂疑之,問于劉君曰:“此何人斯,諸公乃愛之深耶?”劉君曰:“此睦之桐廬徐舫方舟也。”濂故聞方舟名,亦起而鼓噪為驩,共酌酒而別。聲跡不相聞者久矣。”(《詩人徐舫方舟墓志》)
劉基,字伯溫,號犁眉公。浙江青田人。政治家、文學家。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明建國后封誠意伯,以弘文館學士致仕,謚“文成”。通經史,精象緯,工詩文。有《誠意伯文集》。葉琛,字景淵,麗水人。博學有才藻。元至正四年任歙縣縣丞。十二年,升任處州路總管府判官。十八年,官至行省元帥。二十年,與劉基、章溢、宋濂同被朱元璋征聘,初授營田司僉事,不久調任洪都知府。二十二年,降將祝宗、康泰叛亂,琛被俘,不降,為叛軍所殺。明洪武元年,追封南陽郡侯。章溢,字三益,浙江龍泉人。元末集鄉兵保鄉里,授浙東都元帥府僉事,辭不受,隱匡山。朱元璋克處州,聘之。元至正二十年,與劉基、宋濂、葉琛同至應天,為浙東按察司僉事。明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
由此可見,徐舫歸隱之后,在桐江畔遇到受朝廷征召而動身入京的宋濂、劉基、葉琛、章溢四人,與其共乘一舟,縱情山水,相與酌酒而別。
徐舫著有《瑤林》、《滄江》二集及《唐詩通考》,清代顧嗣立編《元詩選》收錄其詩歌15首。
元代實行種族歧視、民族壓迫的政策,文人社會地位低下,使得歸隱之風盛行。特別是徐舫生活的元末,國運衰微、戰亂頻仍,隨著農民起義軍力量日益壯大,元順帝政權風雨飄搖,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文人儒者深感禍福無常,回歸山林以自全者日益增多。據宋濂《詩人徐舫方舟墓志》:“元末兵亂,(徐舫)益韜閉不出,易為隱者服,人莫知其蹤跡所在。”說明徐舫很大程度上是為避兵亂而歸隱的,因此詩作中充滿了避世自適的特征。
徐舫終生未仕,歸隱于山水田園之間,在此期間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歌作品,現以《元詩選》中收錄的作品為例進行賞析。
《元詩選》收錄徐舫作品15首,按照詩歌體裁分類,有五言律詩《瑤林洞》,七言律詩《閬仙洞》《云門院》《白雁》《月色》《桐君山二首》《桐君祠》《張卜山捐俸重修桐君祠》《祠完迎桐君歸祀》《獨高峰》《尖山》《清冷山》,以及古體詩《桐君》《釣臺》。按照題材,又可作如下劃分:
1、以“桐君”為題材的作品
可以看出,徐舫的十五首詩歌中以“桐君”為題材的作品占四首,有一定的比重,下面試作簡要分析。
①桐君其人
桐君相傳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藥學家,上古時人,古籍中多有記載。《宋書》:“桐君,古之采藥醫。”《本草綱目》:“桐君,黃帝時臣也。”
關于其得名來歷,《(萬歷)嚴州府志》有記載:“上古桐君,不知何許人,亦莫詳其姓字。嘗采藥求道,止于桐廬縣東隈桐樹下。其桐,枝柯偃蓋,蔭蔽數畝,遠望如廬舍。或有問其姓者,則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為桐君。”桐君其人,不知其姓名,曾經采藥求道,在桐廬縣一棵大桐樹下休息,有人問其姓,就用手指桐樹以告,所以人稱桐君,這就是其得名的由來。桐君所在的縣稱“桐廬縣”,附近的山也以“桐君”為名,稱作“桐君山”。
②徐舫“桐君”題材詩作賞析
徐舫為桐廬縣人,在此生活幾十年,因此詩作中多次提及桐君,其中敘事詩有兩首:《張卜山捐俸重修桐君祠》《祠完迎桐君歸祀》,記敘桐君祠重修及供奉桐君之事。除此之外,另有《桐君祠》《桐君》二首,則為贊美桐君高行之作。試分析其中兩首:
《祠完迎桐君歸》:“天樂遙風散碧扉,躬勞幕長迎仙歸。閒云斂斂凝蓋立,白鶴亭亭向水飛。上世人傳草木食,幽情自寄漁樵衣。春來巖谷百花發,勝日攜壺上翠微。”首聯記敘迎桐君歸來之事,頷聯是儀式當日桐君祠外景色,后兩聯則借景抒情,表現詩人遠離喧囂、悠然自得的閑適心境。
《桐君祠》:“山勢聯翩青鳳凰,梧桐花老舊祠堂。神仙往昔千年事,巖谷猶今百草香。世代無人談甪綺,衣冠有像配羲皇。仍傳松頂雙雙鶴,滄海飛來歲月長。”首聯描寫桐君祠周邊環境,頷聯憶桐君,頸聯中“角綺”為秦末漢初隱士甪里先生周術和綺里季吳實的并稱,此二人與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并稱“商山四皓”,秦亡后隱居于商山。“羲皇”即伏羲氏,華夏民族的人文先始。詩人寫甪綺、羲皇,意在贊美桐君的高潔人格。
2、詠史懷古詩
有古體詩《釣臺》一首:“子陵何為隱,漢爵不肯受。天子下皆臣,獨稱天子友。平生一羊裘,甘作煙波叟。迨今雙臺石,高風清宇宙。夫何釣者徒,千古祠弗朽。烈烈云臺功,丹青今在否?”
釣臺即桐廬嚴子陵釣臺。嚴子陵為東漢初年隱士嚴光,字子陵,曾與漢光武帝劉秀一同游學,光武帝即位后便改名換姓隱居,光武帝親往其住處,請他入仕,征召至京師,授諫議大夫,嚴光固辭不受,終生未仕,最后歸隱于桐廬富春山。該詩為古體詩,前兩聯記敘嚴光與光武帝交好,后辭官歸隱之事;中間兩聯高度評價嚴光衣羊裘、作漁叟,淡泊名利的行為,稱其“高風清宇宙”;最后兩聯抒情,在稱贊嚴光、懷古念昔的同時,詩人也借嚴光辭官歸隱一事,向有意征召自己入朝為官之人表明絕不出仕的態度。
3、詠物詩
有《云門院》《白雁》《月色》三首。
《云門院》:“西來寶剎幾年深,寂寂松關掩白云。風里草香山麝過,雨中果熟野猿分。樓臺鎖翠幽林靜,鐘鼓飛聲下界聞。頭白老僧相對坐,懶將面目看韓文。”描寫古剎周圍清幽環境,渲染古剎端莊寧靜的氣氛,表現僧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這亦是詩人平和閑適心態的寫照;《白雁》:“出塞風沙不浣衣,要分秋色占鷗機。遠書玉字傳霜信,斜落銀箏映冷暉。楚澤云昏無片影,湘江月黑見孤飛。當年系帛還蘇武,漢節仍全皓首歸。”前三聯描繪白雁作為信使傳遞消息的過程,末句則借蘇武持節出使,忠貞不屈回國的故事,抒發詩人自己的愛國情懷。《月色》:“誤踏瑤階一片霜,侵鞋不濕映衣涼。照來云母屏無跡,穿入水晶簾有光。雪影半窗能共白,梅花千樹只多香。故人疑似見顏面,殘夜分明在屋梁。”月亮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在這首詩中,詩人借助皎潔的月光來表現自己對故人的思念以及悵惘之情,感情真摯,有感染力。
4、山水田園詩
徐舫在《元詩選》中的另外幾首詩為《瑤林洞》《閬仙洞》《桐君山二首》《獨高峰》《尖山》《清冷山》,以描繪家鄉桐廬附近的自然風光為主.如《瑤林洞》:“洞傳緱嶺似,仿佛玉笙清。石或藏漁鼓,云從隔犬聲。乍居人頗怪,異聽耳初驚。子晉壺天有,莫疑彩鳳鳴。”描寫洞穴內聲音奇特,宛如鳳鳴的獨特現象。末句“子晉”為上古神仙王子喬,好吹笙作鳳凰鳴;“壺天”,仙境之意。又如《閬仙洞》:“天龍古洞幾年時,時雨流酥潤石衣。流水桃花春不老,亂山云樹翠相依。碧雞叫月神魂杳,白鶴凌空仙馭飛。昨夜大風環佩響,洞賓何處浪吟歸?”閬仙洞在桐廬縣城附近,相傳有神仙居住,徐舫到此處游覽,因作此詩。在描繪閬仙洞景色之余,詩人還由游覽前夜大風吹響環佩,想象成呂洞賓吟游歸來。徐舫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從中反映出詩人自己歸隱后寄心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徐舫詩歌體裁豐富,類型多樣,典故、象征等藝術手法運用的得心應手,使得詩歌極富表現力。其最主要的藝術特征如下:首先,詩作中體現了鮮明的隱逸避世特征。詩人歸隱林泉,寄情山水,自得其樂;其次,善用典故。徐舫的詩作善用典故,如上文提及的上古桐君、許由、東漢嚴光等人,既歌頌了這些歷史先賢的崇高品質,也表明了自己歸隱林泉,不愿出仕的心跡。再次,詩風淡雅明麗,語言明白曉暢。最后,律詩對仗工穩、法度嚴密。徐舫的詩歌作品風格清新淡雅,語言多通俗易懂,不用艱深刻薄之語,這是由于元詩宗唐尚古,一改宋詩以議論為詩、重道輕文的傾向,氣韻典雅、法度謹嚴。同時元代散曲盛行,詩歌創作受到通俗文學影響,語言更加通俗化。徐舫詩歌處在元代詩歌的大環境之中,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