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瑤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郵政,是由國家管理或直接經營寄遞各類郵件(信件或物品)的通信部門,具有通政通商通民的特點。中國近代郵政業以1896年大清郵政官局的創辦為標志。
甘肅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始設郵政;宣統二年(1910年)12月,郵傳部重新劃定全國郵政區域。蘭州改設副郵界,蘭州郵政分局升為蘭州郵政副總局,改屬北京郵界。
民國3年(1914年)元月,北京政府交通部按照各省區劃重新劃分郵區。甘肅成為獨立郵區,設立“甘肅郵務管理局”。至民國18年(1929年),甘寧青分為三省,但依舊為一個郵區,郵政局所仍屬甘肅郵務管理局。甘肅郵政管理局曾多次呈請交通部郵政總局,要求改局名為甘寧青(或甘青寧)郵政管理局,“以期名實相符”。至民國34年(1945年)9月12日起正式改名為甘寧青郵政管理局,管理三省郵政業務。
作為一地區的郵政管理局,管理的主要是本地區的各項通信業務。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成立,甘肅郵政管理局才對電信業務進行管理,郵政與電信正式合并。但在此之前,郵政業務才是郵政管理局的主營業務。
郵政管理局業務主要分為六大類。
第一大類函件,包括信函、明信片、印刷品、新聞紙、貨樣等類函件業務。
第二大類為包裹郵遞。包裹郵遞大致分為大包與小包,中國郵政建立之初,規定凡是輪船、火車通達處,包裹每件限重22磅(約10公斤),體積長寬厚各不逾2英尺(約0.6米)。由此可觀,包裹業務開展之初基本上都為大包裹郵遞。“小包業務開辦于民國25年(1936年)2月17日,每件限重l公斤,按輕件處理。民國31年(1942年)1月25日,小包郵件一律改按掛號收寄。”
第三大類為匯兌業務。1908年,蘭州、秦州(天水)開辦匯銀業務。按總郵政司署規定,郵政匯款使用匯銀執據。“匯兌局分:輪機通達為甲類,每張限銀50元:輪機不通的為乙類,每張限銀10元。”1918年1月1日起,匯兌局分特、甲、乙三類。特類局(管理局及一等局)每張限200元,每人每天可匯3張;甲、乙類局限額未變。
第四類為報刊發行。在最初的大清郵政時期,報刊均由報社自行刊印,再交由郵政局進行分發。在建設初期,新聞實行登記制度,由報社向郵務管理局申請。在民國時期,甘肅郵政管理局批準發行的報紙有:新青海日報、中山大學月刊、甘肅民國日報、新隴日報、新寧報、寧夏民國日報、河西周報、甘肅合管工作通訊、隴東日報等等。直至建國之后的1950年,郵局先后接辦發行工作,才實現了郵發合一。
第五類為儲金壽險。儲金包括存簿及小額儲金、支票儲金、定期儲金、儲蓄券。截止到1950年8月15日,銀行、郵局商訂儲匯業務協議:郵政儲蓄只限私人:郵政儲金匯業局撤銷,其業務由郵局辦理。至建國后的1953年,郵局停辦儲蓄業務。壽險分為終身險、定期險。1937年,政府實行了“交通員工投保簡易人壽保險辦法”。1954年10月21日,實行清償郵政儲金匯業分局簡易人壽保險辦法:保戶得向上海中國人民銀行申請登記,或委托當地人民銀行代向上海登記。”至此,郵政所管理的保險業務也移交銀行。
第六大類為代理業務。主要是代售、代訂代購、代辦報話(電報)、代收代付、代理國庫、代兌、代發。1921年前后,甘肅境內多個地區郵政所開始代售印花稅票。(印花稅票:印花稅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指在憑證上直接印有固定金額,專門用于征收印花稅稅款,并必須粘貼在應納稅憑證上。)。而代訂代購的主要是報紙刊物等。同時。在無新華書店分店的地區,郵政所同時也代理訂購中小學生教科書。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正面戰場主要集中于華北、華中、東北地區,西北與西南地區均處于抗戰后方的位置,內地一些重要的產業、學校逐漸西遷,使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且民國時期的國民政府重視西北地區的開發利用。甘肅郵務管理局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郵政總局曾經在1942年對各個郵區的郵政所發布關于軍郵的新規定,其中有一條說明此類規定不包括淪陷區。而根據中國個省份淪陷的時間來看,東北、華北、華中地區基本在抗日初期就已淪陷,華南地區也在中期逐漸淪陷。所以接收總局命令的郵區有限。其中,甘肅郵務管理局就是一個重要的分局。
郵政所同時在不斷完善業務水平、提高標準的合理化。如甘肅郵務管理局的函件業務。截至1949年8月1日,甘寧青郵區經辦函件種類有:信函、明信片、新聞紙、書籍印刷物貿易契、文件、商務傳單、貨樣、平快、代收貨價掛號信函、存證信函、存局候領郵件、保值函件、保價信函等。各類函件都可按掛號交寄。信函、明信片、新聞紙、書籍印刷物貿易契、貨樣等,都可按航空交寄。除保值、保價和代收貨價郵件外,均可按快遞掛號交寄。
甘肅郵政局的儲金業務創辦于1929年。當時主要是為了學校、集體服務,金額較大。及至抗日戰爭時期,隨著不斷增多的戰爭需要,小額儲金業務也開辦了起來。
1938年2月10日,開辦代收貨價信函及存局候領郵件業務。同日,針對戰時特殊情況,免費收寄被俘日軍所寄的普通郵件,但需蓋有中西文。“俘虜郵件”戳記,且僅限軍政部俘虜收容所之俘虜。
針對包裹郵寄,1938年4月6日,郵票改貼在包裹詳情單上,包裹上不再貼票,小包郵件亦然。1944年8月1日,恢復收寄蘇聯及印度包裹,便于戰爭時期接發。
小額儲金業務開辦于民國30年(1941年)7月25日,每戶1元起存,最高額限2000元。在此之前,兒童儲金業務已先于當年7月1日停辦,原有存款也并入小額儲金項下。
支票儲金:屬于活期性質,先后開辦此項業務的有:民國31年(1942年)7月1日為管理局、平涼、天水、西寧、寧夏。
另一個得到重要發展的是郵路。郵路就是指在郵政機構間運輸袋、套、捆等總包郵件的線路:有時在農村郵路沿線,也兼散件投遞。凡只投遞散件而不運輸總包郵件者,稱為投遞路線。其農村部分稱農村投遞路線,往往列入農村郵路內一并統計。
甘肅山區農村面積較大,此處火車與汽車無法通達,只能依靠自行車、摩托車、畜力與步行郵路。除此之外,航空郵路也是連接后方與前線的重要途徑。這些郵路也在戰爭期間得到了新建,并有了新規定。
民國28年(1939年)8月,中央航空公司(原歐亞航空公司)開辟重慶/蘭州/涼州/酒泉航線,后延伸至哈密。12月,中蘇航空公司開辟哈密/迪化/阿拉木圖航線,與重慶/蘭州/酒泉/哈密航線銜接。
民國29年(1940年),增加雇用畜力郵路2條。由于汽油缺乏,陜甘之間重班郵運改用車馬馱運。最快需時28天,慢則兩月余。
民國30年(1941年)8月,開辟蘭州/成都航線,每周往返飛行一次。幾條抗戰時期開辟的航線連接了西北與西南,將抗戰后方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同年,平涼至涇川開辟甘肅省第一條自行車郵路,92公里,逐日班。
民國31年(1942年)7月,開辟蘭州與西寧之間定班委辦汽車郵路,236公里。同年,發東、西、南、北各路重件均依靠雇用畜力班郵路。馬班郵差郵路,晝夜兼程運遞。
民國32年(1943年)元月,甘肅全省共有步差郵路(省內)57條,7632公里:村鎮信差郵路(即村鎮信差不定期進行巡行的郵路。沿途投遞各村鎮信件,并帶售郵票,收攬信件)8條,398公里:信柜經理人攬送的村鎮郵路17條,440公里。
民國33年(1944年),公路局規定汽車每日帶運郵件量:卡車200公斤,轎車100公斤。開辟蘭州與咸陽之間委辦汽車郵路,689公里。
民國34年(1945年),甘肅第一條自辦汽車郵路——天水至雙石鋪郵路組成,231公里。
此外,甘肅郵路主要的鐵道郵路也在抗日戰爭期間得到了發展。
民國35年(1946年)初,隴海鐵路寶雞至天水段正式通車,4月22日起運郵,甘肅境內53公里。此段路程主要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修建。
另外,甘肅省位于黃河上游,利用羊皮筏子做工具,民國37年(1948年)9月,租雇筏戶皮筏運送蘭州/6頭包裹郵袋365袋,約重30噸:11月運送蘭州/寧夏包裹郵袋104袋,約重4.5噸。
甘肅省郵政管理局的發展代表著甘肅郵政業的發展勢頭。我國于1896年開辦郵政業務,但早在1880年就已經興辦電信業。甘肅省由郵政總局統一管理郵政事務,但郵區內各項事宜仍是交由甘肅省郵政管理局進行管理。甘肅省郵政業的發展依舊取決于管理局的各項舉措。
根據資料可以看出,甘肅省在抗日戰爭時期爭取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首先,完善了各項業務。在抗日戰爭期間,戰場與后方聯系更為緊密,信件包裹等郵寄勢必頻繁。郵政局在原有標準的基礎上,對各項業務的收費標準做了調整,使之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戰時需要。
其次,鋪設多條郵路。甘肅省內的郵路在郵政建成之初并不多,多數郵路仍舊依靠馬拉人馱運輸郵件。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原戰場所需的大量物資基本上都要通過西北要道進行運輸,重要的國際交通線也建立于此。
最后,出臺對軍郵的特殊政策。軍郵,顧名思義軍人的信件包裹。抗戰時期,大量軍郵在各省區之間郵寄,對于軍郵要采取盡己所能的最大優惠政策給予便利。由其中可以看出來,防止丟失、資費便宜、限制標準寬松,方便了軍事通信。
縱觀歷史,甘肅是聯結祖國沿海、內地與西部邊陲的信息通道,郵政通信源遠流長。由于受自然條件較差和社會經濟不發達等因素的制約,在漫長的歲月里,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現如今,甘肅省在西北大開發的環境下更需要努力發展自身,帶動周邊產業。郵政管理局作為郵區中管理郵政的機構,更需要去了解研究,吸取成功的經驗,接受失敗的教訓,使甘肅郵政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