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摘自習近平《之江新語·為民辦實事成于務實》
中國古代政治有“王道”與“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順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要行王道,就要知道百姓喜歡什么,順從民心。孟子指出,民眾快樂,是統治者享樂的前提。若人民生活困苦、妻離子散,統治者卻酒池肉林、花天酒地,那這就不是“樂”,而是敗亡的征兆。在當下,百姓覺得買房、看病、上學難,解決這些困難,就是給百姓創造快樂。踏踏實實辦實事,給百姓排憂解難、不給百姓添堵,才是好干部?!睹献印ち夯萃跸隆?。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統治者如果樂于做民眾喜愛的事情,民眾也會與統治者同樂;統治者擔憂民眾擔憂的事情,民眾也會為統治者分憂。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
——摘自習近平《之江新語·主仆關系不容顛倒》
“愛民”是立場,更是要求。說是立場,就是要破除官本位、“官老爺”的思想,認識到權力來自于人民,不為一己私利或利益集團服務;說是要求,就是在考慮和解決問題時,時刻從民眾的角度出發,而不是虛頭巴腦地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為了“政績”而做出傷害群眾利益的事情。《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叔向問晏子曰:“意孰為高?行孰為厚?”對曰:“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庇謫栐唬骸耙馐霝橄拢啃惺霝橘v?”對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賤于害身也?!弊罡呱械囊庠福^于愛民;最寬厚的行為,莫過于讓民眾安樂。最卑劣的意愿,莫過于刻薄百姓;最低賤的行為,莫過于戕害百姓。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摘自習近平《干部的基本功》《擺脫貧困》
蘇轍的政治觀點深受其父蘇洵、其兄蘇軾的影響,學問以儒學為主,最慕“亞圣”孟子??梢钥闯?,“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觀點受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影響。孟子提出“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主張君主要把百姓的憂樂當作自己的憂樂。蘇轍向宋神宗提出這一觀點,意在讓皇帝推己及人,與民同憂,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同時把百姓疾苦提到“腹心之疾”的高度,說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緩,不可稍懈?,F在我們非常強調社會穩定。最重要的保證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群眾。“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惫湃俗h政的這句話,今天依然值得借鑒。只要我們把民眾的疾苦了解到、處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為心”,我們的周圍就會吸引和凝聚起千百萬大眾,還愁什么社會不穩?!蘇轍《上神宗皇帝書》。陛下誠能擇奉公疾惡之臣而使行之,陛下(疑衍)厲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則其以私罪至某、贓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得過誤,適陷于深文者也。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開始推行新法。因對王安石變法有不同看法,蘇轍遂于是年三月上書神宗皇帝,力陳對新法的看法。在《上神宗皇帝書》中,蘇轍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多有切中肯綮之處?!叭ッ裰?,如除腹心之疾”便是其中之一。句中的“腹心”即肚腹和心臟,都是人體重要器官,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意思是說,去掉老百姓的禍患,如同除去自己的心病一樣。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摘自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
萬斯大的老師、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倡導:“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清代中后期的錢泳主張:“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比f斯大的“利民”思想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中國傳統民本主義中的利民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化,并逐漸展現其本身所應具有的價值。群眾利益無小事,服務群眾、聯系群眾,更不能忽略了那些所謂的“小事”。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從哪里來?正是從這些為民服務的小事中來,從這些為民解憂的點點滴滴中來。今天,改革航船行駛在深水區,尤需記取這樣的光榮傳統。習近平同志注意到,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的同志或者認為“活動離我很遠”,或者拿著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認為自己身上沒有什么大問題,自我感覺良好、態度不積極、參與感不強。他提出,要提高思想認識,嚴格衡量尺度,關乎群眾利益的大事小情,應該細致到“絲發”和“毫末”的程度,就像拿著顯微鏡看民生疾苦、看“四風”頑疾。萬斯大《周官辨非·天官》。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關市之賦,厲民之甚者也。周公制禮,其肯筆之于書以為常法哉?昔文王治岐,關市譏而不征。武王有天下,奉行不變?!官x及關市,寧非橫斂乎?吾以是知《周官》非周公所作,決也!清代經學家萬斯大(1633-1683)的《周官辨非》是一部力證《周禮》為偽的著作。《周官》,又稱《周禮》,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戰國末年,是一部匯編行政法律規范的典籍。為了論證《周官》之偽,萬斯大提出了一個論點:“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币馑际牵ト酥卫硖煜滤弥溃彩怯诿裼欣氖虑?,再小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再小也必須革除。而《周禮·天官》九賦中的“關市之賦”對百姓最為有害。所以,《周官》并非周公所作確定無疑。在這里,萬斯大把“利民”作為執政治國的價值標準,具有民本思想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