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麗/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人們逐步擺脫愚昧,走向現代文明,但是物的異化也越來越突出,發展迅猛的科技理性逐漸成為異化人、控制人、壓抑人的新工具。因此,為促進人的自由解放,提升人的生存質量,我們應積極探討人生美學,把審美教育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國越來越重視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美育,改進美育教學,挖掘各學科審美資源,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當前,大學生普遍缺失審美素養、人文素養,審美價值觀扭曲,普遍以低俗、媚俗為“美”。審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強化大學生審美教育呢?除開設美育相關課程之外,各學科審美教育的滲透也是強化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關鍵。因此,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審美教育即美育,是人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教育。審美教育有利于引導人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能夠豐富人的審美經驗,提升人的審美情趣,促進人的審美發展,培養人的審美素養。高等院校的審美教育,就是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在美育或美育滲透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水平、審美能力,培養大學生審美意識,從而使大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健康的人格,使大學生能夠進入一個忘我的曠達人生境界。
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提升人的審美能力,即審美感受力、審美鑒賞力、審美想象力及審美創造力。審美感受力是審美教育的出發點,是審美教育的最基本內容;審美鑒賞力是在感受基礎上產生對美的欣賞、鑒別、理解和評價;審美想象力是美的感知與經驗融合形成的新的審美感受;而審美創造力是審美教育終極目標。要想實現審美教育價值,就必須在教育教學中積極開展審美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良好的審美心理素質,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
審美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有利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擺脫現代世俗的功利主義思想,追求至善、至美、至真。
首先,充分挖掘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資源。漢語言文學教學包括語言教學和文學教學,其中中國古代、現當代文學教學中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中國古代、現當代文論中有審美教育主要內容的闡釋,文學創作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創造力等。漢語言文學學科本身就是一種蘊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美”,教師在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真正體會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人文美、人文精神。無論中國古代文學,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師都應充分挖掘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審美力量、人文精神以及審美教育思想。比如,中國古代文學《莊子》中,不僅富有人文美,而且蘊含著莊子深刻而豐富的審美教育思想。莊子主張“道”是一切“美”的根源,追求生命美、自熱美、社會美及藝術美,以塑造完美人格。教師可以通過莊子的作品內容及其審美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高審美感受力與審美想象力。
其次,革新漢語言文學滲透審美教育的教學方式。漢語言文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重視感知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教師能夠以文動情、以情動人,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最終教學目的。在提高大學生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水平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滲透審美教育思想,從而使大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塑造完美人格。教師結合大學生性格、愛好特點,根據他們的審美水平,采用分層次審美教育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如有的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有的學生審美鑒賞力很強,有的學生性格敏感具有強烈的感知力等,構成審美過程的四要素缺一不可,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教學,強化學生審美不足。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既是漢語言文學學科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學實效性、培養大學生審美素養的關鍵。要想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審美教育價值,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審美能力、審美素養,以充分發揮自身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