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樂
如果有所院子,老屋數椽,足夠人住,院外有田,足堪衣食。有朋自遠方來,具酒設肉款待,夜闌秉燭,話話滄海舊事,感念來日新局。也要有些鄰舍,不遠不近地住著,太近有點熱鬧,減少了清靜之趣。太遠則無人往還,生活顯得枯燥。這樣的日子肯定會讓許多人心生向往吧。
費穆是一位太有力量的導演,抗戰勝利了,國家重獲新生,他的欣喜之情難以言表,淚光盈盈中,他用他的電影,為觀眾塑造了一所身處小城的小院子。人跡罕至,鄰舍寂寥,聞足音可辨來人,主人養病看花,閑散度日,忽一日,有遠客飄然而至……
費穆這個院子,跟蒲松齡筆下的某些院子,很像。
想象擁有一所小院,在此中過著平淡雅致的生活,這是人人皆可行使的權利。可是,虎狼環伺,國危民窘,這樣的現實處境,使得許多人即便偶爾在想象中構建這樣的小院,都會覺得抱愧不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那真是一個讓很多權利都難以理直氣壯地行使的時代。
從鴉片戰爭始,一百多年的憂患疊加,讓中國的知識階層,內心鋪滿重重陰影。抗戰的勝利,驅散費穆心中的大半陰影,他可以理直氣壯地閑適一把了,于是,明媚的春光布滿小城里的一所小小院子。
想起英國,常常會生出些復雜的情緒,因為一部屈辱的中國近代史,就是肇始于英國人發動的鴉片戰爭。被中國人普遍認為是最安逸也最安全的院子,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也是被英國人伙同法國人一把火燒掉了。那火光,至今仍不時灼痛著中國人的心靈。有些院子可以構建,有些院子可以重建,有些陰影卻永難消除。除非,我們也去英倫三島上放一把火,即便燒不了白金漢宮,燒燒簡·奧斯汀的小院子也算。
但事實卻是,即便是簡·奧斯汀的小院子,也是幾乎不可能被燒的,除非她自己點火,而這只有在她瘋狂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就像《簡愛》里,羅切斯特的院子被他發瘋的妻子點起火燒成了廢墟。
在英倫本土,不大能見到瘋狂的英國人。英國人的瘋狂,只有在遠離英倫之后,才有可能表現出來。
中國可能國土面積大些,所以,想點火,只要離自己家足夠遠些即可心安理得。比如曾國荃在離湘鄉老家足夠遠的南京,一把火把這座太平天國定都的地方,燒得面目全非,那時候,圓明園的火剛剛熄滅也沒多久。
跟英國的院子相比,中國的院子常常顯得不大安全,不僅英國人進來放火,本國人自己也常常點火。所以在費穆的《小城之春》里,院子的主人在略顯殘破的院子里,咳嗽徘徊,想重建家園,卻又遲疑傷感。
就在 《傲慢與偏見》誕生稍前的那個時段,英國的某位首相在一次講演中談到了英國民眾的財產權。他說,在英國,即使是最窮的人,也可以在他的寒舍里對抗國王的權威,風可以吹進這所房子,雨可以打進這所房子,但國王和他的千軍萬馬卻不能踏進這間門檻已經破損了的房子。這個演講證明當時的英國民眾已經具有了可以在自家小院里閑庭信步的安全感。
但這也只是安全感得以有效保障的一個方面,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更重要的方面是,國家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抵御外敵于國門之外。這一點若做不到,則國內的諸多努力可以一概歸零。可恰恰在這一點上,英國做得比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要好。所以,簡·奧斯汀的院子里安全感十足,她完全可以無憂無慮。
簡·奧斯汀的故居是一幢灰色的兩層樓建筑,院子里綠樹蔥蘢蒼翠欲滴,前面是一條寬一些的大路。她一生所寫的六部小說都是在這里完成,自從很小的時候她和母親及姐妹們搬到這幢住宅后,她就幾乎再未離開這里,直到她41歲病故。
每一個在自家小院子里安靜度日的人,內心里都會藏著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故事和秘密,口頭言談上越是沉穩嫻雅的人,內心里往往越有可能萬馬奔騰。簡·奧斯汀就是這樣的人,在她20歲左右的時候,邂逅了一個年輕的律師,情投意合。可惜,這個律師家里沒什么財產,因為家里擔心,本身也沒什么財產的簡·奧斯汀跟這個貧寒的律師結合,日子會過得十分拮據,正巧律師家里也是這樣想的。于是,這件事就結束了,平平淡淡像是一陣風偶爾刮過湖面,但簡·奧斯汀的心中還是留下了圈圈漣漪。
如果這樣的邂逅是發生在法國或意大利,男女雙方可能會不計后果地去私奔,但英國人是比較冷靜的民族,法國意大利的那種激烈極端的民族性格在英國人身上很難看到。資本主義在英國興起興盛,并非偶然事件。
簡·奧斯汀跟律師邂逅,讓她對婚姻與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當她在寧靜的小院里,散步沉思時,這段往事就草蛇灰線般地融入到正在構思的故事情節之中。她的小說都是在秘密狀態下寫的,據說,她居所的門是會說話的門,只要有人靠近,門就會有不低的響聲,然后她就迅速把正在寫的小說手稿藏進桌面。據說桌子來自中國,桌上有一小塊活動平板,手按,平板凹陷,東西掉進下面抽屜,平板再浮起,恢復原初的樣子,就像是縫紉機的桌面。英國人的平淡無趣,有時真讓人覺得好笑,只要是推門而進的門,就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響聲,偏偏他們認真地說,簡·奧斯汀的門有響聲,是會說話的門。
當簡·奧斯汀在書桌前沙沙揮筆時,與其說她在撰寫一部小說,毋寧說她是在自我對話,為自己構建一個平實可觸的夢境。
其實,靜下心來仔細體會,不難感受出《傲慢與偏見》中的那種陰冷剛勁的氣息來。柔弱纖細的愁緒感傷只是一閃而過,更多的是對英鎊的渴求和對利益的估算。李清照那樣纏綿幽微的閑愁萬種,對簡·奧斯汀來說,分量會顯得太重。
我喜歡書中描寫的那些精明的算計,那是一種實用而有力的生活能力,這對于生活在經濟決定一切的現代社會中的人來說,大有裨益。書中所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最使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活力非凡的班納特太太,她并不聰明,可聰明人萬難做成的事情,常常會在她手里糊里糊涂地順利達成。她直率坦白的生活態度,她敢于做事勇于爭取的實干精神,都令人佩服。做事之前費力思索,圖謀萬全之策,絕不是做事的最佳態度,往往會謀來謀去,最終不了了之。就像《紅玉》里的馮生,想刺殺宋御史以報家仇,卻又只是在家里謀來謀去,要不是俠士現身代為報仇,最終肯定會不了了之。所以做事之所以成功,常常和智商沒有很必然的聯系。如果不是班納特太太直截了當地表明態度,費盡心機地設計催促,依著班納特先生那種不緊不慢溫文爾雅的紳士格調,恐怕一個女兒都嫁不出去,更不用說是嫁給儀表不俗的多金貴族了。
班納特太太的喜慶氣息彌漫全書,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稀釋了書中精明剛硬的陰冷氣氛。想想那幾個次要人物,韋翰英俊親和,跟伊麗莎白交往了極短的時日,并在一定程度上騙過伊麗莎白慧眼,讓她幾次三番為他大抱不平,但她財產太少,韋翰根本沒有娶她的意向。當伊麗莎白試圖阻止妹妹們去鎮上與軍官們嬉游,以免做出有失體面的事情時,班納特先生很有把握地說,她們財產太少,不會有人為之費力圖謀的。在伯爵夫人家,伊麗莎白與達西的表兄菲茨威廉上校相談甚歡,但上校所考慮的結婚對象是另一個有較多英鎊的女人。韋翰早先曾經差點誘騙達西的妹妹與之私奔,其出發點也不是基于愛情,完全是眼紅達西妹妹數萬英鎊的巨額嫁妝。這樣一種惟英鎊是從的精明算計,就貫穿在這幾個人物的審慎言談和行為動機之中。如果不是班納特太太在其中時悲時喜,一驚一乍,那么,讀這本書的感受,一定會像是在讀一本會計學手冊。
小說的主人公只有兩位,即達西和伊麗莎白。達西幾乎涵蓋了男性所有優良品質,要說有缺點,也可能就是不夠親和,達西的形象被作者塑造的太過完美,因而也給人面目模糊的感受,這種模糊性就好像一幅留白太多的寫意山水畫,那些幽渺的空白需要靠讀者的想象來加以填充。因此,不同閱歷的讀者心里,會產生不同的達西形象,但這些形象一定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沉穩堅毅,剛強有力。
一個沉穩傲慢的人常會對人產生奇異的吸引力,簡·奧斯汀當年邂逅的那個律師,也許傲慢也許親和,這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那場她生命中唯一的一次情感邂逅,由于雙方家族對于英鎊的冷靜估算而夭折之后,她一定也低沉過一段時日,她在小說中如實地描繪了面對婚姻時各種類型的人物所展現出的不同態度,但看不出她對此現象的譴責抑或贊頌。許多事情既然存在,必有合理之處,很難以對錯論定,一旦隨易判斷,必然形成偏見,伊麗莎白對達西的認識便是以偏見始,最終因諸多事情的閃現而獲得較為全面的重新認識。
簡·奧斯汀在居舍書桌上構建了一個她所熟知的安寧而可信的世界。她化身為伊麗莎白,和外表高冷內心溫暖的達西先生談了一場頗具波折的戀愛。她在現實生活中所承受的源于愛情的挫敗感因此而得到治療,她又可以在她的小院子里看花、散步、安靜度日了。
看過費穆的電影《小城之春》,會深切感受到,這擁有五千年往事的國度,確實是動靜不凡。他構建的院子里所潛隱著的淡淡擔憂也讓人大生感慨。這樣廣袤的國土,這樣悠久的歷史,確實應該做到,讓每一個人站在自家的小院子里,能夠安全感十足。
唉!走筆到此,不覺輕嘆一聲,心,在費穆的小院子里停留久了,會稍顯文弱,適時的換換場所,在簡·奧斯汀的小院子里,干凈利落地馳騁一番,也一定會是一件不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