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一
中國人釀酒、飲酒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以前的原始社會就已經有這方面的記載。飲食習俗上,上到君王國宴,下到百姓家餐,無酒不歡;禮儀節慶上,大到祭祀祈福,小到婚喪嫁娶,非酒不可;行令飲酒上,高至文人雅士,低下鄉野匹夫,雅俗咸宜。詩詞歌賦上,浪漫如李白杜牧,寫酒入詩,淡泊如陶潛杜甫,吟酒成歌。酒是由糧食釀制的而糧食又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質資源,所以各個朝代對于酒的生產與銷售都有一定的管控。管控的方式主要是頒布禁酒、榷酒、稅酒等政策來調節酒的生產、銷售與流通。禁酒、榷酒、稅酒等政策我們統稱為酒政,時至今日酒政依舊是國家重要的管控手段之一,其對政治經濟的的影響仍然很大。
歷史中的酒文化豐富多樣充滿話題性,現實中的酒文化同樣精彩紛呈可供討論。莫說研究酒文化的專家,就是尋常百姓也能就酒這個話題道幾句巷長里短:名貴如茅臺、五糧液,親民像汾酒、二鍋頭,咱總能報上幾個響當當的品牌。而在當下聊到酒,川酒一定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心。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品牌馳名中外;宜賓、古藺等著名酒都,享譽全國,川酒在國內的地位可謂一枝獨秀。川酒文化自成體系是研究中國酒文化很好的研究范本,而在川酒體系里面邛崍酒文化又是一個絕對的異數。
邛崍古稱臨邛,是四川境內最古老的酒都之一。筑城置縣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素有“臨邛自古稱繁庶”的的美稱。發達的糧食生產與適宜的氣候為釀酒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酒業興盛發達蔚為可觀。而酒在邛崍的文化體系里自古以來也是不可或缺,西漢時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在臨邛當壚賣酒,留下“文君當壚,相如滌器”的千古佳話。《新唐書》》載卭州土貢:“葛、絲布、酒杓”。唐代卭州酒杓成為貢品,聞名全國,從側面也反映出卭州酒業之盛。
現今的邛崍釀酒業依舊發達,近年還被評為“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但是相較于新興的酒都宜賓還是稍顯遜色。邛崍鮮有拿得出手的酒品牌,本土重點打造的產品文君酒知名度也遠遠沒有五糧液高。
二
回到上面的問題,邛崍酒文化的“異”體現在什么地方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那么我們必須選取一個參照的樣本。而剛剛提到的新興酒都宜賓就是一個很好的參照對象。
古時宜賓被稱為戎州,其釀酒業在古代也非常的發達的。杜甫喝過此地釀造的春酒后即興作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千古名句。宋代黃庭堅《廖致平送綠荔枝為戎州第一王公權荔枝綠酒亦為戎州第一》:“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盡管宜賓釀酒業在古代也異常興盛,但其釀酒業真正發展起來還是到元代時蒸餾酒的出現開始。李時珍《本草綱目》有云:“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明代時宜賓酒坊以雜糧為原料釀酒,是為五糧液的前身,1929年才正式改名為五糧液。如今的宜賓憑借著名的酒品牌,整合本土優秀文化資源,已然成為知名的酒都。
由上可知,邛崍自古繁庶,酒文化淵源流長、底蘊厚重。雖然文獻古籍中關于宜賓酒的記載也不少,但其文脈上的長度和文化上的厚度都不及邛崍。以宜賓的五糧液與邛崍的文君酒為例,1929年才出現的五糧液歷史不過幾十年;而文君酒則可追溯到西漢時期了,已近2000年的歷史。
而現今,宜賓異軍突起,早已取而代之成為新興酒都。從“川酒甲天下,精華在宜賓”這句俗諺我們就可以看出宜賓在川酒甚至全國酒業中的重要地位。
作為新興的酒都,宜賓酒文化的沉淀積累古今相較,今多于過古。五糧液這一具有深度文化內涵的白酒品牌就是近年不斷被建構起來的?!爸袊奈寮Z液,世界的五糧液”這句廣告詞所體現出的現代性、象征性文化內涵顯而易見。
邛崍的酒由于文脈的悠久、連續和文化的厚重、豐富,其酒文化的則呈現出厚古薄今的樣態。以今年重點打造的高端白酒品牌文君酒為例,文君酒與五糧液其實都是發軔于明朝時期生產的蒸餾酒,兩者歷史相當。后人借用“文君當壚賣酒”這一典故進行的品牌價值的構建,擴深了其文化內涵,豐富了其品牌意蘊。不過百把年歷史的文君酒,經過后人的加工建構,瞬間成為擁有2000多年歷史底蘊的品牌。當文君酒的品牌價值被建構起來的一刻,這就是個充滿情懷的品牌。因此,與其說它在賣酒,還不如說它是在賣情懷。就像垂垂老矣的王菲,拖著顫抖的聲線在臺上費力的表演,依舊引得一群叔叔阿姨輩的人熱淚盈眶。畢竟,流年帶走的只是青春的你我,卻沒帶走落地生根的紅豆。
三
“以史作殼,用酒為魂”似乎能夠很好的概括邛崍酒文化的特點。這種“借尸還魂”的發展理念是邛崍當代酒文化發展的大致方向。以邛崍特色酒文化旅游基地大梁酒莊為例,大梁酒莊是以酒文化休閑體驗為主題的風情旅游村落。不管是旅店、餐廳還是游廊、廣場都與酒文化緊密相關,旅客在休閑游覽的時候還能感受到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邛崍大梁酒莊為何取名大梁?大梁酒莊的介紹上是這樣描述的:
梁國人造酒和杜康造酒是一個時期,一直就有釀酒的傳統。
在清朝時,湖廣填四川,一部分梁姓人遷移到四川的邛崍,一個非常適合釀酒的地方。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歷史中梁人善釀酒,技藝精湛且歷史悠久。隨著朝代的更迭一部分梁人遷移到邛崍并帶來了先進的釀造技術,由此將邛崍梁人釀酒的歷史上溯千年之久。先秦時期的大梁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其地域大致在今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陜西、河北的部分地區,都城在河南開封;西漢梁國是一個封國,位于河南省,都城睢陽;而材料中提到的河南地區梁人遷移到湖北等地,再到后來梁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大潮遷移到邛崍說法缺乏具體的史料證據。我搜尋到一些關于梁人歷史遷移的資料:
春秋初分別起源于陜西和河南的梁姓。到了明清時期,梁姓在粵桂湘贛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穩定地發展,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臺灣。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梁人南遷確實存在,但是其主要遷居地區并非四川。明清時候的遷移格局對現今梁人地域分布影響很大,他們集中在粵桂湘贛等四地。因此,想要將邛崍梁人與歷史中善釀的梁人聯系起來,還是需要一些歷史資料佐證的。更何況,歷史中邛崍梁人對邛崍釀酒業做出的貢獻到底有多大,以至于可以讓梁人為邛酒代言?這還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另外,按照大梁酒莊的說法明清時期梁人才帶著精湛的釀造技術遷移到邛崍,帶動了邛崍酒業興盛??墒聦嵣显缭谖木诘奈鳚h,臨邛就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酒業興盛至今。因此,以梁人釀酒的歷史作為邛崍酒文化的一個歷史線索是有欠妥當的。
那么為什么還要取大梁這么一個不具有代表性的名字呢?我想這跟上面我們提到的邛崍本地酒文化“以史作殼,用酒為魂”的文化策略有關系。大梁跟邛酒的淵源真的有那么深嗎?答案是否定的,大梁酒莊和文君酒一樣是從歷史中建構出來的當代的文化符號,其目的是更好的宣傳本土的酒文化。
這種對歷史的當代建構當然有其可取之處,一方面這不僅很好的開發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另一方面還促進了本土產品、文化的對外宣傳。但一味的溯古,其實是文化發展道路上遇到的文化困境的體現。邛崍酒文化的當代呈現正是其文化遭受巨大挑戰,面臨艱難困境下的一種文化自救。邛崍模式值得借鑒,但如何爭取處理“古今”的關系還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總之,不管是邛崍的“厚古薄今”還是宜賓的“薄古厚今”都為我們提供了發展酒文化的一種思路,這兩種方式孰好孰壞目前還是言之過早,后人總有斷論。
注釋:
①《新唐書》卷42《地理志》。
②《全唐詩》卷229《宴戎州楊使君東樓》。
③(宋)黃庭堅.黃庭堅詩集注·山谷詩集注(卷13)[M].(宋)任淵,等,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④明朝萬歷年間,文君酒發軔于臨邛寇氏燒房,現存明代萬歷老窖。
⑤引自百度百科“大梁酒莊”簡介。
⑥引自百度百科“梁姓人口遷移”。
參考文獻:
[1]朱自振,沈漢.中國茶酒文化史[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2]王炎.臨邛“三古”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J].中華文化論壇,2008(s2).
[3]黃劍華.蜀酒文化與水井坊遺址[J].四川文物,2001(6).
[4]龍晦.蜀酒與燒酒[J].中華文化論壇,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