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哈爾濱師范大學
現如今,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趨密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特征。然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語言使用上的失誤,使交際出現障礙甚至沖突。語言學家將跨文化交際中的這種失誤稱為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這一概念是由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跨文化語用失誤》(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首次提出,其定義是“無法理解所說話語的含義”(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她認為只要聽話人對話語所理解的含義不同,就會產生語用失誤。這類失誤并非源自于交際者的語法錯誤,而是由于交際雙方不自覺違背了交際規約,使交際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產生沖突。
Thomas將語用失誤劃分為兩類:語言語用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語言語用失誤指的是語言學習者受到母語干擾而直接將母語結構錯誤的套用在外語上所造成的失誤,而社交語用失誤指的是因跨文化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的差異而造成的語言表達錯誤。
語言語用失誤是語言性的,是因為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語言符號及語言結構的理解不同,或是把母語的言語策略不恰當地遷移到目的語中時產生的失誤。下面通過兩個例子說明跨文化交際中語言語用失誤的問題:
例一:在漢語課堂上,很多留學生在學習過“不”和“沒”之后不能正確運用,在老師問到是否已交作業時,學生給出的回答是:“我不交”,透露出一種強硬,沒禮貌,故意不交作業的含義,而在經過一番解釋后,才明白事實上是已經完成作業還沒有來得及交,而非故意不交,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我沒交”。
例二:學生學習過“花哨”一詞后,有一天在老師穿著一條花裙子走進教室時,學生對老師說:“老師,您這條裙子真花哨”,此時老師的內心是尷尬的,課后經了解,實際上是學生只理解了“花哨”的字面含義是“漂亮”,而沒有理解它含有貶義,說老師的裙子花哨實際上是不禮貌的。
因此,語言語用失誤的主要表現可以總結為以下幾方面:一是語言習慣與目的語本族人不符,將母語語言結構的表達方式直接套用在目的語上而產生誤解;二是不了解詞語的使用規則及句法結構而造成語用失誤;三是只了解字面意義,不能深入理解引申義。
社會語用失誤是指在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社會價值觀念、行為舉止等文化背景差異,出現不恰當的言語行為而導致交際故障的語言表達失誤。比如我們通常稱呼老師的格式是“姓+老師”,如王老師,程老師,而在西方,無論年齡輩分或是身份地位是否有差距,只要直呼姓名即可,并無不禮貌不尊敬的意思,而在中國卻不可以。又比如在遇到一些年紀輕輕卻獲得一定成就的人時,我們常會感嘆“你真年輕(就獲得這樣的成就)”,而在英語中當你感嘆“you’re so young”時,只會讓對方理解為青澀,沒有經驗,毛頭小子這一類的含義,是一種貶低。再如,中國人在交往中常會表現得很謙虛,受到表揚時常常會自貶,明明很漂亮的一件衣服可能也會對別人說“不怎么好看,已經舊了”。由此可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很大差異,也常會因此產生誤會,從而使交際失敗。
綜上,社會語用失誤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對方文化了解不足,因而使言行不恰當;二是受母語的影響,在交際中不自覺地用自己的說話方式或傳統觀念與對方文化進行對比、評價,甚至等同起來。
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根源,因文化差異又會產生文化負遷移現象。交際雙方對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等多方面因素存在的差異認識不足,最終導致語用失誤。如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中,常會由于文化負遷移而產生錯誤:“*lucky people(幸運兒)”“*big red man(大紅人)”等等??梢娢幕蛩卦谡Z用方面影響最大,盡管有時學習者的語言形式正確,但是仍會出現不得體的現象,使交際產生沖突。所以了解雙方文化特點是使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必要前提。
另外,承載著思維的語言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取決于說話者的思維方式。如英美人的思維是“橋式”的,邏輯性強,他們在闡述觀點、提出建議時直截了當;而中國人則側重于意象思維方式,且更愿意采取迂回、隱含的方式來表達思想。因此,想將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下去,需要適當接受對方的思維方式。
總之,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差異、思維方式等是導致語用失誤產生的主要原因。減少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需要交際者重視文化差異,做到知己知彼,入鄉隨俗,并找到相應的應對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實現更好的溝通。
參考文獻:
[1]姚麗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及其防范策略[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2]陳桂琴,胡家英.跨文化交際與語用失誤問題初探[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