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眾所周知,我國總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除了漢族以外,其他的五十五個民族均為少數民族。在眾多的少數民族中,回族的分布最為廣泛,同時,回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相區別之處在于小聚集,大分散的居住方式。究其原因,這是由寧夏的地域特征,及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造成的。作為回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回族宗教音樂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特點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并對伊斯蘭文化發展以及回族音樂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研究寧夏回族自治區宗教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早在公元610年,猶太人創設伊斯蘭教,并于阿拉伯半島廣泛傳播和發展。與此同時,穆斯林把齋、禮、念、朝天命、五功作為基礎性課程,每年封齋一個月。除此之外,每到周五就是聚禮的日子,設為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舉辦盛大的團拜會活動,談論婚喪嫁娶以及宰食畜禽事宜。伊斯蘭教的老教門宦有:嘎德林耶、虎菲耶、哲合忍耶及格底日,同時,還包括賽來菲耶、伊赫瓦尼。這些教派除了沿襲和繼承了傳統音調外,還基于不同的教派而有所發展和獨創。比如,哲合林耶門宦的第一代教主馬明心從北也門帶回來的也門調(又叫高念派),他們在贊圣時分領贊、齊贊,旋律優美、高亢激昂,氣勢猶如一次龐大的合唱團。這在寧夏的同心、吳忠、銀川、永寧、賀蘭等地回族中很流行。
從整體上來看,回族宗教音樂文化是由民間和宗教兩方面構成,并且,宗教音樂在回族宗教音樂中所占的地位很高,盡管在回族宗教活動中,樂器是不允許使用的。但是,宗教活動依然對音調有著較高的要求,音調需要具備動聽、洪亮、優美、流暢等特點,此外,經堂教育也是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引起了當地穆斯林們的廣泛重視,穆斯林們為了更好的傳播伊斯蘭教、宣傳教義,通常會把當地的民間曲調編創為經堂勸化歌,目的在于提醒穆斯林們時刻銘記信仰,并使用宗教音樂的形式對自己的信仰進行傳播。
一般情況下,經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通過結合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以講瓦爾茲的形式進行傳播和教育;第二,通過把古蘭經中的語言凝練為漢語,再經過人工編曲進行誦唱。一般采用羽調式曲調進行誦唱,具有曲調活潑、流暢自然、朗朗上口的特點,經堂教育有助于推動伊斯蘭教的不斷向前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宗教音樂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宗教活動表現形式,一般可以分為民間儀式性和寺院儀式性兩大類。宗教音樂在宗教活動中的表現是很豐富的,包括寺院儀式性與民間儀式性兩類。其形式古爾邦節、阿贊、古爾邦節等,祈禱病人早日恢復健康以及為埋體入墳進行的一系列儀式。不同的儀式所采用的曲調不同,例如,呼禱調通常為召喚教民到寺院禮拜采用的曲調。一般情況下,歌詞的大概意思為:安拉至大,安拉至大!我作證:安拉是唯一的主!我作證:默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回族宗教的經歌種類豐富,語調朗朗上口,調式簡潔、明確,常采用合贊、合贊、分誦、領贊等幾種形式。在寧夏的清真寺塔樓中,幾乎每天都會聽到人們禱告的聲音,每天大概進行五次禱告,并采用呼禱調來完成。阿訇們通常在伊斯蘭教徒誦經典,并在男女成親、老人送葬,亦或是為新生兒取名的過程中吟誦《古蘭經》。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每年等到“巴拉提之夜”時,很多人采用“一領眾和”式的音樂表達手法,使用“拉木尚調”進行歌頌,這些樂曲多為自由節拍,旋律優美,具有很強吟唱性和感召性。
從整體上來看,經堂論調始終具有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對回族宗教產生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對回族宗教的研究過程中,加強對經堂語調的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其以時而深沉激昂、時而高亢悠揚的曲調,抒發著對真主的崇敬和贊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寧夏回族地方的文化和民族風情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幫助人們對寧夏回族宗教音樂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回族宗教音樂文化的特征,主要對經堂教育的音樂特征及其意義進行了探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有助于相關專家學者對回族宗教音樂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助力。當然,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本文的論述難免存在一定的不足,還希望相關人士給予本人批評與指正!
參考文獻
:[1]陳鳳林.創新宗教教職人員教育培養新路徑的思考——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2):58~61.
[2]邱瑋棟,祝娟娟.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延邊黨校學報,2017(2):35~38.
[3]江凌,李君杰.民族藝術之花綻放塞上江南——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二屆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側記[J].中國民族,2017(10):84~87.
[4]楊莉.非物質文化視域下寧夏回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當代體育科技,2017,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