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外國語學院
德語學習者大多了解,由于中德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兩國擁有不同的稱謂體系。在德國,小孩經常稱呼父母的名字,而在中國這被視為不敬。首先我們來對比中德社會稱呼語的不同,然后淺析存在差別的原因。
在中國,行政頭銜和職業頭銜會直接作為稱謂語。如:經理、工程師等。在此之前會加姓稱呼,例如:李經理、李工程師等。在漢語中,這些稱謂經常簡化,比如,李工程師簡稱為“李工”。除此之外,在漢語中還需要避免使用“副”字,比如,李先生是副總經理,我們稱之為“李總”,而不是“李副總”。而在德國,行政頭銜和職業頭銜極少被使用。德國人一般使用“Herr(先生)”和“Frau(女士)”后加姓的結構,如:Herr Hans。
在姓前加“老”字的稱呼在漢語中時常出現。此形式只用在較為熟悉的人物關系和非正式場合中,而且對方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才被稱呼為“老+姓”。除了作為前綴,還可作后綴,如:張老,此稱呼表達了尊敬之意。當然,“小”也可作為前綴,對方不一定年齡很小,但被稱呼者的年齡一定要小于說話者。此稱呼方式在德國并不存在。
漢語文化中的親屬式稱謂在德國并不存在。德國人不會稱呼陌生人為“Opa(爺爺)”,在中國卻很普遍。中國的親屬式稱謂表達了一種禮貌并且展示出一種親密的人際關系。這種親屬式稱謂營造出一種家人式和諧氛圍。這種方式的稱謂深受社會文化影響。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文化價值維度是荷蘭學者Hofstede在著作《文化后果》中提出來并探討的。中國的價值觀注重國家和集體利益。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把個人看作是集體的一部分,重視社會成員對集體的忠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屬于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國家。而德國崇尚個人主義,認為人是獨立的自治的個體,是典型的個人主義文化國家。集體主義指數高的國家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注重集體內部人際關系的和諧,重視集體認同,不注重個人權利和隱私,年長者的地位較高。這就是中國人不對長輩直呼其名的原因,代以親屬式稱呼,一為尊長,二為建立內部人際關系,創造和諧。而德國人認為個體才是社會的出發點,德國人贊頌個體,重視自我享受和自我實現。德國人強調人人平等,因此沒有親屬稱謂,而是直呼其名,年輕人稱呼長輩名字亦是正常現象。
儒家思想與跨文化理論的關系同樣是由荷蘭學者Hofstede聯系在一起的。在文化維度這個概念提出之處時只包含四個維度,第五個維度,也即長期定位和短期定位,是在1991年《文化與組織》一書中提出來的。此維度以東方文化為切入點,主要圍繞儒家文化展開。儒家學說中名正言順則是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名”即是稱謂的意思,不在其位,不行其事。只有有了正當的名份和稱謂,說話做事才屬正當,才會達到預計的效果。中國人深受儒家價值體系影響直至今日,因此中國人重視官銜稱謂和職業稱謂,注重尊卑和長幼秩序,存在“老+姓”稱呼結構的原因皆可由儒家思想的影響來考慮和思考。
著名文化學家、人類學家Edward T.Hall在其著作《Beyond Culture》一書中系統闡述了高、低文化理論。此理論包含高、低語境文化。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試圖先與對方建立關系,然后再談及正題,在談論期間說話者往往想讓對方從字里行間中體會話語的含義,表達委婉,而不是直截了當的說明來意。高語境文化中,人們注重面子,交往較為間接,注重群體內部的和諧和交際中的情感和直覺。中國屬于典型的高語境文化國家。在中國式合作中,人們往往先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達到類似親屬式和諧的關系之后才會進入合同式談判的階段,這種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往往有“彈簧式”的寬容度和協調性,因此這種模式不容易崩解。因此在交際過程中稱謂的使用也會為達“和諧式”關系,為顧及合作方所謂的“面子”,在交談中使用頭銜式稱謂,甚至在后期交談中使用“親屬式關系”。但在德國這樣低語境文化國家的合作關系中關系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精確,喜歡直奔主題聚焦信息。因此在交談中內容大于交際,在工作中更不需要頭銜式稱謂和親屬式稱謂,“Herr”和“Frau”就足夠尊敬了。
本文以中德稱呼語為出發點,闡述了中德稱呼語的不同點,著重從跨文化交際理論中“五個文化維度”理論和“高低語境文化”理論分析了中德稱呼語不同的原因,從而認識到語言的學習需要伴隨著文化的學習,學習一門語言實際是在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脫離文化習得外語,使用外語只能是閉門造車。跨文化交際理論的學習可以減少“文化休克”,理論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因此要求外語學習者從實踐出發,同時去體會理論的真諦。
參考文獻
:[1]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馬曉瑩.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研究[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