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 基礎部,河南 鄭州 450009)
影片《鳳凰琴》的主人公之一英子是一個高考落榜生,在舅舅的安排下到界嶺小學當了一名代課老師,作為自己將來變成有編制教師的過渡期。但是,隨著對學校生活的深入和熟悉,她被自己雙眼所看到的現實深深地震撼了。她看到了許多顛覆其原本價值觀的現象。原本她以為教師的職責只是教學,但是在這里她發現絕非如此,學校老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學,在教學之外還要擔負起本不屬于自己的額外責任:余校長要負責學校幾十個娃娃的一應飯食,其余兩位老師則要負責接送學生安全上下學,因為山路崎嶇,極不安全,甚至有時會遇到危及生命的情況。原本她以為在當下的市場經濟中,付出和回報是呈正比的,但是在這里,這一鐵律被打破,即便這樣地付出,他們得到的回報也是微薄的。她原本以為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師會感到凄涼。但是,每天早上伴隨著竹笛演奏的國歌冉冉升起的國旗,告訴她,他們并不凄涼。鳳凰琴所奏出的滄桑和古樸的樂音傾訴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人說《鳳凰琴》是一部為教師歌唱的電影,筆者也深以為然。但是它又不同于同時代很多同類型的其他電影,影片的謳歌是沉重的。同時它通過矛盾沖突的設置,豐滿了人物,也讓觀眾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影片的主題。
在戲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矛盾沖突,理想的戲劇沖突是人物間典型的斗爭沖突,只有把人物置身于矛盾沖突當中,才能顯示其人物性格。所以,沖突是人物成長的土壤。
戲劇沖突是戲劇藝術的生命,是推動戲劇情節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它是戲劇的靈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它是戲劇性最高、最尖銳和最集中的表現形式?!澳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人物在沖突中才能變得豐滿和立體。戲劇的沖突不是一般的矛盾沖突,它是高度典型化了的,在沖突中最能夠展示人物性格、人物關系,也最能反映社會的本質。電影《鳳凰琴》也不例外。
影片中的人物并不繁多:高考失利到貧困山區當民辦小學教師的“我”——英子,和在“我”之前學校里已有的四名老師:余校長、鄧有梅副校長、孫四海教導主任、余校長的愛人——已經成了“廢人”的明愛芬。活動場景很簡單:界嶺小學簡陋的校舍。故事也相對簡單:英子連續兩次高考失利,在舅舅的幫助下到了大山里當了一名民辦教師。那里很貧窮,孩子們上學都是打著赤腳的,書更是買不起的。大山的環境很惡劣,山里有狼,住校離家遠的孩子周六回家,必須要有老師的護送。人物構成的簡單并不意味著矛盾沖突的簡單,人即是江湖,有江湖就有沖突,沖突的形式是多樣化的:人與人的沖突、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社會的沖突、人物內心的沖突。但是生活條件的艱苦也伴隨著利益的沖突。
在戲劇沖突中,因為外部環境的不可改變而形成的沖突,就是個人和社會的沖突,是個人所無法抵抗的。一直以來, 在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教師的形象都是符號化的,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春蠶”“蠟燭”,他們是高尚、純潔、只知奉獻、不求索取等這些贊譽之詞的形象代言人。他們對自己的事業不求回報,同時全身心地付出,把本職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他們從繁重、艱苦的工作中尋找到慰藉靈魂的樂趣。很多影視劇本著歌頌的原則塑造了一個個高大全的人物,在這些影視劇中主人公只有教師這個單一的社會角色,他們少有常人鍋碗瓢盆的煩惱,沒有父親、母親、兒子、女兒需要照顧,即便是有,他們也是主人公高大形象的輔助存在,在家庭和事業面前,他們永遠都是驚人一致地選擇——舍小家為大家。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人是以單一的角色存在的,任何人都是多面的、立體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扮演多個社會角色,只要有一個角色,就對應有一份社會責任。教師也不例外。作為教師,他需要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作為一個丈夫,他要擔負起養育家庭的責任;作為兒子,他有贍養雙親的責任。余校長作為一校之長,就有義務和責任把學校建設得更好,為學校和孩子們爭取到最大的利益,但是現實是,利益是有限的,不通過“非?!笔侄魏芸赡芫蜔o法得到。于是,在這種短時間無法改變的社會現狀面前,余校長不得不動用非常手段。影片《鳳凰琴》把“活生生”的生活中教師的其他面孔展示給世人看,這些面孔在世人看來也許是“丑”的,但恰恰是這些“丑”的面孔讓我們看見了真實。
縣里要掃盲工作檢查驗收,驗收合格就有獎金,錢恰恰就是改變學?,F狀急缺的,只有十天的時間,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能拿到這個榮譽,余校長開始了自己的布置:首先,他用牙縫里省出來的錢,備了一桌酒席宴請了村里的村長和會計,酒足飯飽之后,村長滿口答應會先支付已經拖欠了本屬于老師們的5個月的工資,并答應如果得獎,錢全部給學校,村里絕不扣留。同時,為了保證界嶺小學的“入學率”,讓上學的學生冒名頂替不上學的學生,給那些輟學的孩子補全作業,這樣就能保證“一個都不少”。經過一番努力,在縣里的檢查團來檢查的時候,界嶺小學的入學率達到了96.3%。
張英子發現了余校長的“秘密”,張英子對如此弄虛作假感到氣憤,她無法理解余校長怎么可以這樣做,校長“高大”的形象在她的心中坍塌。她到縣上告了狀,于是界嶺小學的先進化為烏有,余校長為修繕破敗校舍的幾千元獎金徹底泡了湯。獎金沒有了就意味著即將來臨的冬天,孩子們依舊要受凍。了解真相的英子為自己的莽撞感到愧疚,因為她無法面對孩子們在寒冷侵襲下的瑟縮身影。
影片中還有這樣的兩個片段:一個小姑娘在回家的山路上被群狼圍困,小姑娘在樹上整整哭了一夜;12歲的小男孩,因為父親的去世,不得不輟學,把家庭的重擔扛在自己還尚且稚嫩的肩上,撐著他的希望就是在他的家方向能看見學校的國旗,看見了國旗就看見了希望。這兩個鏡頭會讓所有的觀影者唏噓感嘆,可悲的是這樣的鏡頭在現實生活中依舊沒有消失,山區的孩子走幾十里山路去上學,在學知識還是活下去之間做艱難的抉擇。
英子在誠實和謊言之間選擇了誠實,從道德上講,她沒有錯。但是現實卻狠狠地拷打了她的心靈,因為她的誠實孩子們就要受凍。余校長弄虛作假,是個“不誠實”的人,但是卻沒有人憎恨他,反而讓余校長的形象更真實。因為,他費盡心思甚至動用“非?!笔侄蜗胍玫降?,是本應屬于界嶺小學的孩子和老師們的。我國的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經濟的不平衡性造就了教育的不平衡,像界嶺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但幸運的是我們擁有無數像余校長一樣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脊梁撐起了山區教育的一片藍天。
對民辦教師來說,最盼望的事情莫過于“轉正”,轉正,不但意味著國家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認可,同時也意味著正常生活有了保障。影片中的“余校長”們也不例外,縣上給了界嶺小學轉正的名額,但是名額卻只有一個,僧多粥少而又決不能平均,在這種情況下,投票無疑是最公平的方法。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貧困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投票的結果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當投票選舉時,鄧有梅和孫四海都投票給自己,英子把票投給了深深撼動了自己靈魂的老校長,但是余校長卻把票投給了他認為學位最高、最有資格的張英子。于是就出現了四人平票,每人一票的選舉結果。在現實的壓力下,人們本能地選擇了“為己”。儒家戒侵利,認為利者爭之源,利者害之本也。儒家倡導奉獻精神,讓利于人為君子,爭利他人為小人。但是在影片中誰又能說他們是小人呢?雖然是為了一己之私而爭奪,但是,就像臺詞里說的:“人活著只需要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情,其他都是虛的?!比寮抑v倉廩實而知禮節,生活的困苦壓榨出了人們內心的“小”,但是他們并沒有喪失自己的人格。最后在老校長的提議下,把這唯一的名額讓給了為教育事業而精神失常,并落下殘疾的明愛芬老師。電影《鳳凰琴》真實生動地描繪了老師們從“為己”到“為人”的心路歷程,他們有一己私欲,就像說別人閑話的副校長,但是他們更有高尚寬闊的胸懷,電影的氣氛是沉重蒼涼的,但同時更是昂揚向上的。
無須神話教師,教師也是一個平凡的人,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當他們的生存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也會放棄自己神圣的榮譽去解決溫飽問題,就像影片中的鄧有梅和孫四海,他們何嘗不知道別人的困難。什么時候鄧有梅和孫四海們不用在“為人”還是“為己”中掙扎的時候,不再為溫飽而發愁,不再用上山違法砍樹來為學生買書,國家就有了希望,因為國將興,必尊師而重教。
影片拋給我們一個很沉厚的主題——奉獻。
《鳳凰琴》以逼真的事件和場景描寫了幾個山村民辦教師近乎瑣碎的生活。影片真實地了展示了張英子、余校長、孫四海、鄧友梅這幾個身為影片主人公的小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影片一改人民教師都是一顆紅心的主旋律傳統。在同時代的許多電影中,提起人民教師,絕對是高大全的形象,會為了學生不假思索地犧牲自己的所有。這樣的教師,固然讓人尊敬,但這種“完美”反而給人一種不真實感,這部影片則不然,影片中的老師們沒有淵博的學識,甚至也沒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忙忙碌碌就為了幾件事:央求村里兌現拖欠的微薄薪水、爭取“民轉公”的指標、動員村民送孩子上學、設法通過鄉里的評估達標、籌錢修繕破漏不堪的校舍。為了這幾件事,他們甚至鉤心斗角、弄虛作假、請客送禮。里面的人物沒有崇高之美,卻深深打動了觀眾。每天簡樸的升國旗儀式十分嚴肅莊重地例行著,教室里的讀書聲也未曾消失,還有那張象征著青春、愛情、美的追求和生存信念的鳳凰琴。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币苍S張英子就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直至最后艱苦的生活在此已不再那么重要,把她浪漫而堅強的心放在大山中,放在山頂的紅旗下,放在破舊的房子里,放在一群睜著烏黑的大眼睛渴望未來的孩子身上,她那向往生活的心便已找到歸宿,從此踏上講臺、拿起粉筆、端起課本,接送孩子回家,和大家一起挖草藥賣錢交學費……譜寫了一曲注定布滿了荊棘的奉獻之歌。“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應該是對他們緣何無悔奉獻的最好解答。
影片沒有采用磅礴大氣的敘事方式,沒有把教師神化,而是通過一系列看似“瑣碎”的生活鏡頭,展示了他們生活真實的一面,老校長、鄧有梅他們是鮮活地存在著的,他們敬業,他們也自私,他們不是盡善盡美的,他們身上也有很多“丑陋”的行為,正是他們這些“丑”的行為,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見了他們的真實,也看見了生活的本來模樣,也更加理解他們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