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美術學院
藝術批評是藝術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藝術批評家在自身對藝術作品感受基礎上,通過理論分析,揭示出作品或藝術現象的藝術價值以及社會意義。藝術批評具有當代性,是對現實的藝術現象進行理論分析、綜合闡述、點評的文字性工作,是介于藝術創作者和接受者的中介。有價值的藝術批評難度在于理論框架、知識結構和美學判斷的建立。批評在這里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更多是中性的,藝術批評有著自身相對獨立的特點和作用。
藝術批評具有學理性。藝術批評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意義是由藝術批評的特點決定的。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闡釋,評判起審美價值。比如:后印象派遭受攻擊,藝術界否定其藝術價值時,貝爾和弗萊撰文對其大加贊賞。“有意味的形式”的審美提出,認為后印象派拋棄了客觀的物體形象,通過點、線、面的純粹形式的表達畫家的主觀情感,審美情感是一種關于形式的情感,藝術作品的基本性質就是形式。弗萊十分強調構圖,極力稱贊后印象派,說“這個現代運動基本上是對形式觀念構圖的復歸”。在他們的提倡下,后印象派的價值逐漸被藝術界所重視,影響進一步擴大,貝爾和弗萊的藝術批評起來重要的作用。藝術批評要求批評家有自身的知識架構和成體系的理論支撐,面對新的藝術現象,有自己的審美判斷,并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他需要深層的文化積淀與審美能力,以明辨當代藝術的良莠優劣。
藝術批評具有當代性,對以前的作品的藝術批評在創新觀點上固然有價值,但它更多是傾向于當代批評。如意大利批評家奧利瓦對于意大利超前衛畫派的推崇,“三C”的名聲大噪對現代藝術的影響,奧利瓦功不可沒。在現代派一位推崇裝置、行為等藝術形式時,奧利瓦看到了還有很在默默的進行架上繪畫探索,且很有價值,撰文論述,發現了他們的審美價值,推向公眾,引導藝術接受者對前衛藝術的理解和欣賞。
藝術批評也是對藝術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推動藝術學科的繁榮。一方面,藝術批評需要以一定的藝術理論作指導,利用藝術以往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藝術批評需要不斷評論新畫家,分析新作品,面對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從而不斷豐富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知識。藝術批評與藝術創造有時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這就更需要批評家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應對新問題,做出自己的判斷。
當代藝術批評,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這個由批評家發起并組織的藝術大展,批評家從寫字臺后移位到展覽現場,成為一個有主題的學術性展覽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到上世紀90年代,這種角色的轉換已經成為批評家的一種自覺選擇。首先是王林于1991年策劃的“北京西三環藝術研究文獻(資料)展”第一回展,接著是呂澎策劃,由十幾位批評家集體參與的1992年“廣州首屆90年代藝術雙年展”,由水天中、郎紹君、劉驍純、王林,賈方舟等集體策劃的1993—1995年的“美術批評家年度提名展”,以及批評家個體以“獨立策展人”身份策劃的許多規模不等的大大小小的展覽。上世紀90年代,可謂一個策展人的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隨著網絡傳媒的驟然升溫,美術批評的領域更為多元化,批評不再有門檻,不再限于批評家本身,人人都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在合法的前提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博客等渠道發表意見。這時期的批評也發展成為大眾批評,可以使我們聽到來自不同層次的各個角度的更廣泛的聲音。雖然與專業批評相比還有所差距,但步入新世紀后,美術批評有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這對專業領域的美術批評也是一個有利的補充。
當代藝術泛審美,自西方主張藝術與生活相聯系以來,藝術的邊界就已經開始模糊,至今藝術邊界幾乎已經消失,隨之而來的是藝術品評標準的混亂。時下藝術批評感性化與主觀化越演越列,一些批評家僅憑主觀好惡,沒有理論依據的進行撰文,容易導致對藝術批評在藝術發展中作用的質疑,失去藝術批評的風格化與獨創性。這就需要藝術批評或藝術批評家構建一個完整的、自我的藝術理論和批評體系,在自我架構中完成對當代藝術的判斷以促進當代藝術的發展。
藝術批評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意義體現為評判其審美價值,對創作的指導,對藝術接受者的引導和影響,對藝術理論的豐富和發展。藝術批評的任務是對當下美術現狀表達具有鮮明觀點的批評態度,堅守一定的審美立場,對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及時做出判斷和評論,揚清濁。促進與規范美術創作和相關產業制度的健康成長,對美術事業的未來發展起到前瞻性的作用。這也是藝術批評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意義。
:
[1]邢媛媛.中國方式——當代藝術的嬗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3).
[2]段運冬.新世紀以來國際主流藝術批評界對我國當代藝術的經典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5(4).
[3]蔣原倫.當代藝術與闡釋性批評——多媒介語境下藝術評價機制至探析[J].文藝研究,2010(12).
[4]王德勝.大眾傳播與當代藝術狀況——當代藝術模式切換的一種現實[J].現代傳播,2004(2).
[5]彭德.當代藝術問題[J].西北美術,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