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逐漸增多,音樂藝術文化之間的碰撞也趨于強烈。西方通俗音樂逐漸成為廣大青年學生的追求方向,傳統的中國音樂受到了冷落。西方文化和西方音樂成為青年大學生心中潮流和先進的代表,而中華傳統音樂則是變成了古板、陳舊和落后的“代言人”。某些高校過度追求西方音樂藝術,將西方音樂和西方樂器教學課程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使得學生所能接受到的音樂教育以鋼琴、小提琴樂器演奏為主流,以德國、意大利等國的聲樂形式作為中心教學思想,完全不能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價值和魅力,使得民族傳統音樂的教育逐漸淡化。對西方音樂的過度追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整個社會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忽視而鑄成的根深蒂固的觀念。
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制度和教學體系就未重視傳統音樂知識的教學和傳統樂器的培養。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多數是將西方音樂理論視作教學的主旋律。西方近代音樂教育體系雖然推動了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和進步,但“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傳統音樂教學的地位,因而大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與西方音樂學院的課程形式和課程內容以及課時量近乎等同。長期沿襲西方音樂教育體系進行本國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明顯割裂了傳統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將民族音樂的地位變得很低,難以實現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又缺乏創新西方音樂文化的動力。
由于“歐洲中心論”思想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之中,導致接受音樂教育的廣大學子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觀念上已經將西方音樂與傳統音樂區別開來,用不平等的方式對待。想要改變忽視傳統音樂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就必須明確和樹立正確的音樂文化價值觀——我們想要什么,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應該怎么去做。高校在音樂教育模式的建立之時,就應該以“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為指導思想,反對將西方教學模式生搬硬套、盲目照抄,而是在對外國文化進行提煉和總結后,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整合、創新和發展,實現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化”。
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樹立平等、尊重、創新和共同發展的音樂教學價值觀,充分收集和整編民族音樂材料,并以西方前沿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和創新,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全世界的音樂文化,在學習和借鑒的過程中仍然不忘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部分,使音樂教育不是單單在為西方音樂錦上添花,而是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貢獻力量。此外,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還應該充分考慮本土學生的音樂創作風格和本土音樂受眾群體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只有受人喜愛的音樂才是優秀的音樂,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在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中仍熠熠生輝,實踐證明了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這些凝聚著中國母語精髓的音樂文化,蘊含著中或民族千百年來生產斗爭、社會生活、風俗地理等深刻內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國的“名片”,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懂得將中國與世界相結合,建立中國特色音樂文化教學模式,才能促使廣大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文化價值觀,進而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
創新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模式是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于音樂技藝的意境、意韻的理解和體會。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模式創新:(1)中西方語言碰撞,即采用雙語或多語的教學方式,將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進行對比,尋找其中的音樂共同點,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感;(2)中西方文化交融,即提倡以推翻原始演奏形式來創新音樂的理念,將東方傳統音樂以西洋樂器或演唱方式進行表演,將西方優秀的音樂以東方的演奏形式進行演出,將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部分進行創新和改造,創作出新穎的、獨特的音樂形式,實現文化的交融和凝練。(3)突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東方特色,在比較完善的教學課堂中,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細節化處理和局部化風格劃分,將中國傳統音樂的深厚文化背景進行講解,把音樂與文化地理、人文風俗、時代背景相結合,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認識,實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和創新。
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往往是以西方音樂教育的模式為主,因而忽略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部分,使得民族音樂的地位被降低,大眾對于西方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等形式的追捧,進一步加劇了傳統音樂文化的邊緣化。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具有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的民族,曾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因而更是應該努力去守護和發展這些文化傳統。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音樂價值觀,重視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是開展音樂教學的最基本要求。
:
[1]祝晨光.中國傳統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定位[J].北方音樂,2011(12):30.
[2]高彩榮.2003~2013年:新世紀以來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述略——兼及傳統音樂研究發展前景[J].音樂探索,2015(1):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