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社會語言學家逐漸意識到“文化語言學”的阻礙性,在中國社會語言研究學家的努力之下,中國社會語言學逐漸脫離“文化語言學”的指導,在隨后的發展之中中國社會語言學逐漸得到完善與發展,中國社會語言學從2003年開始,中國研究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研討組織不斷的將中國社會語言學推向世界語言文化學的舞臺,進而在中國社會經濟不斷壯大的過程之中,中國社會語言學也將成為其中的助推力之一,逐漸成為一個世界化、組織化、理論化的發展方向。
社會語言學是上個世紀80年代所發現的對語言以及社會的理論性的理解方式,在不斷的發展之中,不同的研究學家對其運用的方向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對其研究應該從語言的角度出發,聯系社會因素的作用對語言進行分析,而一些學者認為其可以理解為語言的社會學,是對語言與社會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并在研究之中運用語言學的材料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進行理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其與我國社會發展相結合,并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從社會語言學傳入我國發展至今,促使中國社會語言學不斷的創新發展,在這期間盡力了“初創階段”、“迅速發展階段”以及“穩定深入發展階段”。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語言學處于“文化語言學”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重要的階段當中,邵敬敏提出“文化語言學中國潮”,意思是將文化語言學與我國的社會實際情形相結合,如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與中國特色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這是自一次大膽的嘗試。其中研究出來的成果對我國語學的研究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從中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文化語言學的基本點是通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所產生,在不斷發展的我國文化之中其主要是對人類社會學、社會語言學進行研究,進行之中不斷推動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并且社會語言學的存在就是語言學之中的一個分支,其中所包含的理論并不是太多,進而現階段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取得這樣的地位,是因為其推動語言學對語言靜態系統的認識。
除開以上所提到的在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掌中所存在的阻礙,在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之中還欠缺與國際社會語言學的交流溝通,從而導致我國在發展中國社會語言學的過程之中缺乏先進理論知識以及方法的幫助,進而對中國社會語言學創新的起點沒有建立在全面綜合國內外現有成果的基礎之上,所以在具體的發展之中難以取得進步與突破。在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初期,同國外的社會語言學相比較而言,中國的社會語言學在文化語言學的推動之下,對其研究的目標進行拓展,但是在此基礎之上對國際社會語言學的創新發展,下意識的忽略了。針對這期間所出現的,比如語言演變的實質性研究、聾啞群體所運用的手語研究等問題,我國進行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學家們,積極的展開對外社會語言學交流活動,進而促使中國社會語言學在21世紀逐漸加強與國際交流。
在現階段我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之中,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實現中國社會語言學與國家社會語言學的接軌后,國際上隸屬于社會語言學第一代的研究學家,依次對我國進行訪問,與我國社會語言學的專家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溝通,并以此推動我國社會語言學的創新發展。以此為出發點,在之后我國《中國語文》、《語言中教學與研究》等雜志都對應著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發展,對“社會語言學”專題欄目進行開設。時至今日,已經有無數為內容豐富、具有研究價值的社會語言學文章被發表。并且我國跟隨時代發展的要求,展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集了國內外大批研究社會語言學的專家、學者對社會語言學基礎理論的創新與發現進行交流,促使我國社會語言學專家、學者在交流之中不斷吸取國家上社會語言學當中優秀的社會語言學理論,進而促使中國社會語言學不斷進步與發展。
在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階段之中,最為重要的時期是21世紀初期,期間中國社語言學會在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成立,自此之后我國社會語言學研究進入一個有組織、有規模、有方向的階段。當時,中國社會語言學會成立大會上江藍生提出“向縱深發展”,但是其中不能缺乏對以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繼承,因此,在新的發展階段當中要做到革故鼎新,實現總結與反思。社會語言學研究組織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賓州大學,是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形式,這是對社會語言學的創新發展。美國賓州大學的社會語言實驗室發展至今已經成為除去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之外的最成功的實驗室,其不僅是國際上最成功的實驗基地,而且還為社會語言學的創新發展培養出一大批的研究性人才。
隨著我國社會語言學研究學家逐漸加強與國際社會語言學的溝通、交流,南京大學就依照美國賓州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的形式建立社會語言學研究機構。南京大學所建設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機構,在語言吧變異、社會雙語研究的基礎之上,還開創了“語言社區”這一理論,將其作為“城市語言調查”中的指標。自從南京大學創建社
會語言學研究機構之后,舉辦了多場國際性的社會語言學論壇會與探討會,初次之外南京大學的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機構還對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進行語言應用狀況以及語言變異的調查研究。實現以上的研究,推動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與進入世界社會語言學發展行列之中。其中所展現出來的特點是:與普通語言學之中的語言本質相關聯,并且在關聯的形式之下,對國際上所創新的社會語言進行結合運用,將發展作為中國社會語言學的主要任務與目標。同時,以上的建設內容又將我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面向我國社會語言的實際發展,使其中所提出的現象、觀點等符合我國社會語言的發展方向,因此,社會語言具有較強的社會應用價值。面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新發展,其中起到最大的推動作用的是中國社會語言學會,充分的表現出專業團隊進行的科學研究對社會、學術所起到的拖動與引導作用。
綜上所述,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之中,通過不斷的反思與總結,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在國家社會語言學以及國內研究學家的助推之下,朝著新的發展方向前進,不斷展開國際之間的交流活動。通過國際對社會語言學的交流之中,一方面對國際先進的理論性知識以及經驗進行引進,另一方面將其與我國發展實際需要以及中國社會語言學創新發展的需要相結合,進而進行實際的創新發展。在發展中面對其中出現的問題與阻礙,通過研究不斷消除,以創新的意識,來推動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
:
[1]徐大明.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新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06(2):123~129.
[2]李林徽.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0,20(2):76~78.
[3]劉瓊.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回顧[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5):118~119.
[4]王獎.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現狀綜述[J].青春歲月,2011(20):34.
[5]李秀偉.中國社會語言學步入穩定發展階段[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