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長春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1)
電影的普及與發展為心理研究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作為綜合藝術形式,電影具有其他藝術門類不能比擬的接受范圍與廣泛的傳播功能,其對于視覺和聽覺的誘導激發對大眾文化與心理具有巨大的影響。數十年來,許多反映殘疾人生活的影片陸續呈現在銀幕之上,為殘疾人乃至普通人帶來強烈震撼,其中很多經典影片至今仍被受眾反復觀看,其產生的心理余韻波延至今。如《阿甘正傳》《黑暗中的舞者》《第八日》《觸不可及》《聽見天堂》《逆光飛翔》等影片,都令受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種共情心理可以使普通人群對殘疾人群體的困境感同身受,而此類電影對殘疾人群體的心理影響自不必言。
據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我國殘疾人口數量已經達到8000余萬人,涉及全國近20%的家庭,在這龐大的人口數字中,包括眾多殘疾兒童。由于特殊教育設施不足,適齡殘疾兒童的入學率遠低于健全兒童。目前,國家正在逐步推進殘疾人健康事業,全方位提升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設施等方面的服務。但是殘疾人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殘疾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同樣值得注意。
共情是人類不同個體之間的情感共享,即某一個體或群體通過觀察他人情感狀態而體驗到相似感受的能力。共情最重要的是在觀察的基礎上理解他人的情感,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擬出他人的情感經歷,制造強烈的情感沖擊,會提升共情的同感程度,因此,電影是非常好的激發共情心理的手段。
美國劇情片《奇跡男孩》講述了一個名叫奧吉的先天面部缺陷的10歲男孩第一次走出家門入讀普通學校的故事。故事中,奧吉的父母和姐姐對他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從心理、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培養他過上普通人生活的能力。當然,奧吉出生在一個相對富裕的中產家庭里,有一對高學歷高素質的父母,又遇到了寬容的校長和老師,交到了知心朋友,才能夠在電影的后半段為我們帶來溫情滿滿、令人動容的烏托邦式結局。現實中,很難想象并相信這樣美好結局的存在與達成,但是,這并不妨礙受眾在觀影的過程中產生共情心理,并因為溫暖結局而獲得心靈療愈的效果。
總片長113分鐘的《奇跡男孩》被導演分成了幾個板塊,分別是“奧吉”“維婭”“杰克·威爾”“米蘭達”,每個板塊的主人公都與奧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對這些與奧吉有著密切關系的人物的敘述,全方位深入了解奧吉的內心與他所經歷的事件,并且通過不同人物不同視角,體驗不同人物的心路歷程與情感波動,最終觸碰到影片的核心主旨,在親情、愛情、友情中體悟人性的善良與包容。故事以多個視角展開,互為補充,同時,閉環結構的使用將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得極為豐滿立體,無論是堅強勇敢的奧吉,還是溫柔善良的姐姐維婭、博學堅定的母親、寬和樂觀的父親,形象都十分真實可信,令觀眾可以融入其中,感同身受。
這一部分的影片,以奧吉的視角為主,從孩子的角度看向或許有些殘酷卻仍然充滿溫暖的世界。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奧吉身上,我們即可看到這一點的明顯反映。作為一個生來就有面部缺陷的孩子,他有著非常難得的豁達、樂觀與自信以及清醒的自我認知。整部影片有不少段落都伴隨著奧吉的內心獨白,從一開始介紹自己出生時狀況的幽默語氣,便可以窺見奧吉的性格特點。對于殘疾兒童來說何等可貴,這種情緒投射來自于親人的一舉一動,必然是通過生活中的點滴潛移默化而來,殊為不易。
三位由學校指定的同學帶領奧吉熟悉校園,奧吉內心獨白是:“認識小孩比認識大人還難受,大人和小孩第一眼看到我都會嚇一跳,不過小孩呢,不太會掩飾自己。”這種清醒的認知與安之若素的態度讓受眾對這個瘦小的10歲男孩刮目相看,同時產生了更多的好感。
正式開學第一天,奧吉在父母和姐姐的陪伴下來到了學校。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為奧吉打氣,母親關切、姐姐鼓勵、父親幽默,給了奧吉摘下宇航員頭盔,直面未知生活的莫大勇氣。
不出所料,奧吉的特殊與殘缺令他在學校受到了孤立。盡管布朗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箴言:“如果要從正確和善良中做選擇,請選擇善良。”但是,善良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年人總喜歡感慨“人生多艱”,其實,在孩子的世界里又何嘗不是如此。除了少數同學的“霸凌”之外,歧視與小團體無處不在。并且,由于兒童的心理發育尚不健全,雖然能對其他人的情緒做出基本判斷和回應,卻缺少對混合情緒的理解能力,很難調節、控制情緒或紓解負面情緒,這也是某些時候,兒童行為顯得很“殘忍”的原因。基于“從眾心理”與渴望他人的認同,兒童偶爾會做出與真實意愿相違背的行為,更多地屈服于目的強烈的同伴的意愿,所以,其他兒童對奧吉的孤立是可以預見的。
影片中,幾次俯視鏡頭的運用十分精彩,其中一處將奧吉的孤獨展現得淋漓盡致。寬敞的庭院中,奧吉就像孤單佇立在河流中間的一塊巖石,所有人流水一般避開他,走向了自己的位置,在奧吉身邊留下了一圈冷漠無情的空白。而運動課玩躲避球時,男孩們砸出的充滿惡意的球不斷飛向奧吉瘦小的身軀。此刻,鏡頭從上方移動到奧吉后方,顯示出奧吉避無可避的境遇。跟隨鏡頭的移動與劇情發展,受眾明知奧吉可能會遭遇的命運,卻依然在這命運到來時紅了眼眶。視聽結合的優點在此刻表露無遺,對情緒的渲染和把控放大了受眾的共情心理,令觀影者投入其中,為劇中人物的命運揪緊心弦。
影片的臺詞也是一大亮點。當奧吉受不住同學的冷落與羞辱,哭泣著跑回屋子時。媽媽對他說:“看著我,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心靈這張地圖,給我們指引前方的道路,而外貌這張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這張地圖從來都不丑陋。”正是因為媽媽的堅定,才令奧吉挺直了身軀,因為媽媽堅信奧吉并不丑陋,所以奧吉才不會因為面部缺陷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因為愛,所以堅強,因為被愛,所以無所畏懼。
這一部分的主角是維婭,作為姐姐,她寬容、善良、溫柔,幫助父母為弟弟營造了理想中的家庭環境。同樣的事件,以維婭的視角看來,有著不同的意味和感動,為觀眾補全了各個事件的細節,提供了全新的感知角度。
維婭比奧吉大四歲,目前在讀高中。她與父母一樣深愛著弟弟,雖然很多時候,爸爸媽媽為了奧吉而忽視了她的感受,她也會失落、傷心,卻明白弟弟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照顧,而自己則要學會獨自處理情緒,不為父母增添更多的煩惱。對于維婭的處境與心態,相信很多有兄弟姐妹的人都能夠體會,即便是獨生子女,在看到這一段時,也能深刻了解到維婭的了不起。
奧吉開學第一天時,她對奧吉說:“別人要看,就盡管讓他們看,有的人生來就注定與眾不同。”對于奧吉的殘缺,她做到了不以為意,不會因此覺得丟臉,也不會將弟弟藏起來不讓別人知道。性別不同,經歷不同,甚至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是維婭與奧吉一樣豁達,只是多了一份女性的細膩與溫柔。當父母沒法處理奧吉的情緒時,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令奧吉重新振作起來,一個玩笑、一把糖果或是一次真誠的邀請。
奧吉是幸運的,他有著以他為傲的親人,為他的心理鋪上了穩重而寬厚的基石,使其不會因為突發事件而潰不成軍。他還有剛正不阿的校長與維護他的老師,這在最大限度上為他提供了相對平等與平和的生存空間。拍攝集體照時,奧吉試圖躲開鏡頭,卻被布朗老師拉了回來,他會在奧吉遭到欺凌時,詢問是否需要他的幫助,這份尊重更是難得。如果你需要,我將保護你。如果你能保護自己,請放手去做。
終于,奧吉交到了朋友——杰克·威爾,這個開朗、愛笑、討厭科學課的男孩是奧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朋友。當奧吉的媽媽發現這件事時,緊張得幾乎僵硬在學校門口,直到兩個孩子交談著走過她身邊,她才深呼一口氣,找回了行動和說話的能力,這個一向堅強有主見的女人不斷安慰著自己:“我要淡定。”這溫暖又令人鼻酸的一幕恐怕是奧吉媽媽10年來做夢都會夢到的場景,因為她深知,除了親情,奧吉更需要友情的陪伴。
對于奧吉的朋友,奧吉爸爸表現得更直接,他干脆陪兩個孩子玩起了游戲。然而,此刻維婭的經歷卻完全被父母忽略了,盡管她也在經歷著朋友的疏遠與新學期的改變,但是忙于照顧剛入學的奧吉,父母甚至忘了詢問她的近況。當維婭承受不住時,她一個人去了當初奶奶陪伴她的海邊,如同奶奶活著時一樣坐在沙灘上,回憶著奶奶說“最愛她”時的場景。
擦干眼淚后,維婭被回憶中的溫暖一幕治愈了,找回了面對不如意生活的力量,回到了家里,并且決定和媽媽一起度過幾天假期,聊聊天,看看電影,吃吃美食。她深知父母同樣愛著自己,盡管他們的注意力大多在弟弟身上,可是她也同樣愛著弟弟啊。
沒過多久,奧吉遇到了校園生活中最大的一次危機,杰克·威爾在同學面前吐露自己對奧吉的不屑與厭惡。通過之前的劇情發展,受眾立刻便能體會到奧吉的難過與痛苦,還有什么比得到后又失去,信任被踐踏來得痛徹心扉呢?成人尚且會痛苦不堪,何況是一個10歲的孩子。
作為接受指定陪伴奧吉參觀校園的孩子之一,杰克·威爾最初十分抗拒這個任務,不過是因為拿了學校的獎學金,不得不配合學校的安排罷了。然而,在與奧吉的接觸過程中,杰克·威爾被奧吉的風趣幽默、開朗樂觀以及聰明的頭腦吸引,真心地喜歡上了這個雖然面容有缺陷卻聰明無比的新同學。但是,出于虛榮與畏懼,他在同學面前撒謊,說自己厭惡與奧吉的接觸。幸好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勇敢地彌補了一切。
米蘭達是維婭最好的朋友,幾乎看著奧吉長大,由于自身的原因,她疏遠了維婭。在她身上,導演想要表達的是友情的可貴與自我的救贖。影片的每個板塊都針對不同的情感經歷,令受眾的感情不斷積累,不斷升華,觸動靈魂,引發共鳴。布朗老師最后的箴言是:“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人生苦戰。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去看。”
《奇跡男孩》中不全是平和溫馨的場景,維婭與媽媽爭吵過,奧吉也與維婭爭吵過。爭吵時,人們總是說著最傷人的話,恨不得將對方傷到體無完膚。親密關系中,人們越親近,便越知道對方的軟肋,傷害對方的話就越犀利,說出之后也越后悔。影片中還穿插著奧吉家養的寵物狗黛西的故事,當黛西死后,奧吉的爸爸獨自坐在桌前落淚。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哪怕是親人也不想被看見的脆弱。奧吉去安慰爸爸,盡管他的難過絕對不比爸爸少半分。“每次我從醫院回來,黛西都在,它是我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很難找到。”
快節奏、高強度的生活與日漸淡漠的人際關系給予現代人極大的心理壓力,而電影是人們放松心情、舒緩壓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精神上的愉快可以有效緩解壓力、賦予人希望和力量。《奇跡男孩》通過對親情、愛情、友情的演繹,賦予人力量,寬慰心靈,影片中兒童的天真無邪與劇情的溫馨感擁有強烈的治愈效果。
《奇跡男孩》所昭示的審美價值就在于面對人性的缺憾,應正視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接受缺憾與特殊,永懷寬容之心。整部影片盡管過于美化現實,但其對善良的肯定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其對共情心理的深剖細析,對療愈體驗的多維呈現,都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