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崢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西興小學
數學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最大區別,就是數學的思維要求非常高,對于數學的題目,并不是說像語文那樣只背誦就可以了,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每個知識要點的根本觀點都理解到位,然后再通過靈活的題目把知識運用起來。因為需要思考,所以不少的孩子因為頭腦的開發程度不是那么高,所以他們對于數學的理解就會感到困難,學習起來就會覺得有些畏懼。在數學的學習中,除了基本的算數知識的積累,最為重要的就是對圖形的感悟,在學生上小學之前,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這個模塊的,這對于很多學生來是全新的模塊。學生在正式進入小學之前,可能會接觸到怎樣算數,也可能家長很早就教學生背乘法口訣等,但是卻很少有幼兒園或者家長去教學生認識圖形。面對這樣一個陌生的板塊,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有側重點,這種側重點在于讓學生學會怎樣探究圖形,從圖形中找到規律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在學生學習的階段,教師要讓學生進行手腦并用的學習方法,不僅僅提升思維方面的鍛煉,還要提升身體與頭腦思維協調方面的鍛煉,所以學習圖形對于學生的各項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格外的強調。
在生活中,有很多實際的東西都可以作為數學課堂的器材輔助,特別是學習數學圖形的時候,生活上的例子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感,所以學習的效果也會變得更好。“數學來源于生活”這句話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被廣泛的運用。比如說,書本上有這樣一個定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變形”,在生活中被大量運用,如照相機的三腳架,支架的橫桿,都是用了這個原理。學生如果僅僅關注于課本上的定理,就容易把數學與實際分割開來,這樣是不利于學生理解定義的。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多用生活中的例子舉例,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了數學的相關知識過后自己去舉例子,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數學并不是一項深奧難懂的學術研究,而是在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小事都會涉及到的,所以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感就會拉近很多。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也會提升課堂的趣味程度。比如說,在一節學習圖形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室外,去尋找圖形,這樣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室內,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學習數學圖形的時候,僅僅靠腦子去想是不夠的,實踐的學習方法是可以多加采用在學習的過程中,動手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學習的必備技能。特別是關于空間的知識,很多時候,動手做一做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比如說,在探究小正方體各個面的形狀的時候,這屬于比較難的題型,很多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沒有達到很好的程度,這時候讓他們空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時候,學生就要學會換一種解題的方法,比如說把這個圖形用實際的小正方體給拼出來,直接去看的效果可能比空想的效果要好得多。還有就是一些關于圖形的操作技巧,也會是小學數學的學習重點,要想提高這樣的技能,就需要學生多多自己動手去練習。在學習線段的衡量這個課題時,學生開始對于測量還不是很熟悉,特別是關于讀數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學生出現問題。學習是一種積累與鞏固的過程,數學的學習同樣也是這樣的一種過程,孰能生巧,這種需要手腦并用的技能,還是要靠多練習,才會找到規律。
小學階段教學數學的時候,教師應該把教學時間控制好,每節數學課都要盡量安排的緊湊一點,內容也應該安排的飽滿一些,一味地講解題目是不可能合理利用數學的教學時間的,所以教師要在每節課堂上都為學生提供一些他們自己思考提問的環節,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于他們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在課堂上就加深理解,而不用在課下過多地花費時間。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要盡量注意把每天的事情在當天就完成,不養成拖拉的習慣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很可能學生因為一個問題產生了,沒有及時解決,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大問題,以后想解決都解決不了。特別是像圖形這種需要理解性記憶的知識要點,只要理解了,就還是比較簡單,不會給學生造成課下學習的負擔。為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在課堂之中就讓學生對每天的知識點盡量理解清楚。
很多學生長期養成了依賴的心理,他們的行為是不獨立的,所以這樣的做法會讓學生變得缺乏自主性,學習上也會逐漸失去主動性。對于圖形的學習,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感悟,所以現在教師應該把更多的事情安排給學生自己去完成,很多時候不是說教師在課堂上把一道例題給學生講明白了,學生在之后就能夠完全理解透徹。在講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習慣于自己去思考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先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然后再給學生講一些規律,讓學生增強對他們自己探究得到的結果的認識。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正方形和長方形的時候,在此基礎上,學生已經學過了對線段的認識,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個圖形的線段有什么特點,通過測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這時候學生就會說,組成正方形的每條線段是一樣長的,這時候再引出正方形邊長的定義,學生就會明白的更清楚,因為有了自己探究問題的那個環節,對這個知識點的印象就會更為深刻。數學的很多圖形,都是像這樣有規律可循的,還是拿上面舉的這個例子來說,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學習都是可以進行類比的:長方形的長寬如果相等就變成了正方形,教師在課堂上下意識地將這些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明白每個知識并不是獨立的,而是有聯系的,這樣學生就會在自我學習的階段,會想要探究這樣的規律。換句話說,小學對圖形的要求,就是把每個圖形的規律找出來,并獨立去思考和感悟,進行加深鞏固,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腦海中的東西。
小學數學的課程中,增加一些學生能夠自己動手的環節,用事物增強學生的畫面感,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再增加一些學生自行想象的時間,這樣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讓小學數學的課程對學生想象力的鍛煉更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