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豐縣順河中心小學
多年來,筆者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小學語文中的習作教學作了大膽的探索與嘗試,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路。
第一,從實際出發,遵循學生語言發展的自然規律,宏觀把握習作訓練的序列。語言發展的機制和規律,說起來既復雜又簡單。習作能力是一種多要素的綜合能力,認真分析起來是很嚇人的,但所好它又總是整體地和諧地發展的,帶有明顯的一致性和模糊性。如果不打算做“結構分析”的專家,就不必太注意分割。這正如同母親孕育胎兒,只要定期進行體檢,做好必須注意的事項,胎兒總會完好地發育起來的,不必硬要去剖析骨骼、肌肉、臟器……是怎樣發育的。蘇教版小語教材認為,構建習作訓練的序列,應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言語交際的實際出發,順其自然,只需從整體上進行宏觀地把握,宜粗不宜細。所以這套教材不搞龐雜的“圖解式”的習作訓練系統,只堅持兩個原則:一是“量入為出”的原則——要隨學生知識經驗和語言積累的增加,逐步提高習作的要求。只有這樣,他們所學的東西才能用得上,作起文來才不感到困難。二是整體發展的原則——言語交際不是以句子或片斷為單位,而是以完整的行為(如勸阻、安慰、祝賀等)為單位的。應當讓學生盡可能在完成完整的言語行為的過程中,全面和諧地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不搞架空的割裂訓練,不機械地限定學生寫一句話或幾句話。為此,蘇教版小語習作教材沒有具體分列習作的“訓練項目”,也沒有搞單項的一一對應的讀寫直接遷移的訓練形式,除了閱讀課上局部的筆頭練習之外,習作練習主要靠平時積累,強調讀寫的“長線結合”,使各種訓練點都能在完整的書面語言行為中,得到綜合運用,多次強化,螺旋上升。
第二,著眼實用的需要,加強口語訓練的力度,以規范學生的口語為中介,促進書面語言的發展。兒童學習書面語言不是從零開始的,他們已有五六年口語的基礎。但是他們的口頭語言還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口語屬于極不穩定的“大眾語言”(亦稱“伙伴語言”),不像書面語言那樣穩定、規范。書面語言,不是口頭語言的直接筆錄,由說到寫是兩大語言方式的演變過程,是語言發展的一種質的飛躍。實現這一飛躍需要突破兩大難關:一是語音的抽象,即以定型的文字符號,取代無形的有聲言語;二是失去一切輔助的條件或因素(如表情、動作等)??梢姡凇鴥煞N語言之間的跨度還是很大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機對話已經勢在必行。提高口語質量,盡快實現口語規范化,既是學習和發展書面語言的需要,也是適應社會交際的時代要求。正因如此,蘇教版小語教材著意加強口語訓練的力度,安排了大量完善學生口語的練習,模擬通常實用的交際內容,精心設計了許多特定的交際情境,讓學生面對假想(或由同學扮演)的交際對象,在虛擬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規范化的口語交際練習。比如給勞模送賀年卡,安慰遇到麻煩的同學,找校外輔導員聯系工作等。有些口語訓練,還要求學生作好適當的書面準備(如填寫“部隊來訪人員登記表”等),通過這些練習,幫助學習了解并熟悉實際交際情境,增強對方意識和目的意識,懂得根據實際需要選用語言形式,使口頭語言日趨簡潔、規范,為學習書面語言發揮很好的中介作用。
第三,提供程度適合的“例文”,讓學生通過模仿、借鑒,來感悟、掌握習作的過程和方法,走一條“由仿到創”的習作訓練之路。如前所述,兒童口語發展速度驚人,其實,他們口語學習的成功主要靠“模仿”,其次才是成人的強化與矯正。學習語言是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內化”的主要形式,是“同化”與“順應”。在兒童的模仿行為中,“順應”占主導地位。就像寫字的“描臨人體”,由于兒童改變了原來“搭火柴桿”等不正確的書寫習慣,“順應”了規范楷書的運筆方法和間架結構,才寫出一手“入體”的好字來。正因如此,蘇教版小語習作教材把“模仿”作為一種重要的習作訓練手段,在每課習作教材中,都為學生精心準備一篇既符合規范,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寫作水平的“例文”,以供學生在“討論明法”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借鑒。這種模仿,不是對“例文”具體內容和詞句形式的生搬硬套或抄襲,而是指導學生從學習習作的角度把“例文”作為現實的書面語言交際的“范例”,去認真研讀、討論,切實感悟作者的寫作過程和方法,明白作者是怎樣通過觀察事物或生活,獲取感受,形成思想內容(習作材料),繼而又怎樣圍繞一定目的,運用語言文字,來加工、表現這些思想內容(材料)的。潛移默化地使他們初步懂得“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道理,領悟和把握運用語言文字加工思想內容的奧秘和技巧。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抓住幾個要點,仿效“例文”去寫與“例文”體裁相似、題材相近的習作,這就大大降低了習作的難度。到了高年級,再逐步減少對“例文”的依賴,由以“模仿”為主,轉為以“借鑒”為主,并促進他們逐步達到由仿到創。其實,從廣義說,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模仿”。所謂“創”,對學生來說,只不過是對所學的東西,能夠比較靈活地、綜合地運用而已,要求不能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