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把我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的目標就是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美麗中國首次被寫入國家的奮斗目標,黨和國家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建設具有了整體的布局和思路。根據十九大報告中對美麗中國的論述,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基本內涵也形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體系。本文主要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基本內涵進行分析論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科學論斷。這句話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綠水青山對我們和子孫后代來說就是無窮的財富。二,綠水青山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產生金山銀山。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關于生態環境的基本內涵也自然的包涵著這兩個方面。
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之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最基本的內涵。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的內涵首先就是生態環境的山清水秀,風光秀美。生態環境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在向我們強調生態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人民來說就是最好的財富。因此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首先就是給人民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過分的注重經濟發展也使得我們的發展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取得今天這樣的發展程度是犧牲了環境換取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變成了以經濟建設為唯一,這樣的發展理念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受到巨大破壞,影響人民的正常的生產生活。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人民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期望和呼聲越來越高。
而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這些狀況將會得到徹底的改善。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過程中會更加注重對環境的保護,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污染不斷減小,甚至實現零污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夠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恢復,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不斷增強,到處都是青山、綠水、美景。人民的生存環境和居住環境得到徹底的改善。
在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可以看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也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而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生態環境就能夠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是山青、水秀、天藍的美麗中國。
人類發展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和發展程度。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第一、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會進一步降低,第三產業將會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在這種大的形勢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綠水青山能夠產生金山銀山就是能夠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建設。綠水青山的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和服務行業等第三產業來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增加人民的獲得感,這對黨和國家來說就是最好金山銀山。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建設者,更是享有者。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基本內涵中必然包涵著人民群眾生活的美好。筆者認為人民群眾生活的美麗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指出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本矛盾的轉變說明人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基本的物質文化的需要,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也不僅僅只是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物質生活,而是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之上達到的更高水平的物質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美好就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夠得到有效的滿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人民會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美好的環境。
隨著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人民對建設美麗中國的呼聲越來越高。人民渴望擁有山青、水秀、天藍的生態環境,這是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根本原因——滿足人民群眾更美好的生活需求。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包括對美好的物質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對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向往。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美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的必然階段。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就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發展,優秀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整個國家的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人民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滿自信;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符合人民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不斷涌現。文化基礎設施更加健全,文化產業更加發達,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輻射和影響更加深遠。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共同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最終追求,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基本內涵中必然包含者人與自和諧相處之美。
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之美。這是人民對社會主義美麗中國最直接、最深切的向往。要建設美麗的生態環境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確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環境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但人本身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始終具有歸屬于、依存于自然的屬性。因此,人始終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雖然人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但也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不能對自然進行無盡的索取,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建設首先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規律,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基本內涵的題中應由之義。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比祟惏l展的歷史經驗也一次有一次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人是自然界的產物,雖然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但也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但現實卻是人往往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過分的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生態環境,使人們為了經濟利益不顧自然規律,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缺乏科學的開發理念使自然資源遭到枯竭性開采,大面積開發森林資源使森林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嚴重。大面積的耕地被建筑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減少。大氣污染嚴重,霧霾天氣頻發,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自十七大以來黨和國家開始重視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黨和國家更加重視生態文明治理,我國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建設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所要實現的目標,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要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就必須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理念,認識到人與自然。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基本內涵中自然也包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美。
俗話說“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自然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無限的。因此人類只有遵循自然的規律才能和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實踐一次又一次證明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都會傷及人類自身,這就是自然無法抗拒的規律。長期以來我國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荒漠化不斷加劇,旱澇災害頻繁發生,空氣質量不斷下降,霧霾天氣頻發。以上這些生態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人類不尊重自然,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引發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黨和國家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治理,我國環境治理進程進一步加快,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正在形成,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正在逐漸形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建設也在不斷進步。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必然包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人與自然的關系能夠形成良性循環,人與自然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已然形成。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也把美麗中國建設上升到國家奮斗目標的層面。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理論體系正在逐漸完善,它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僅是指生態環境的山清水秀,同時也是人民群眾生活的美好,其中更包涵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美,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麗中國這一目標的實現絕不是輕輕松松的,它需要全體人民向著這一目標共同努力,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的成果也必然為全體人民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