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黨的十八大報告和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對外貿易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我國具有種植有機茶的優越自然條件,但是一直以來由于農藥殘留超標、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無法提供配套服務以及缺乏國際品牌等原因,使得我國有機茶出口在國際市場上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國有機茶發展和對外貿易現狀的基礎上,找出阻礙我國有機茶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問題及原因,讓更多的中國茶企能帶著專業的有機技術、過硬的產品質量、優質的配套服務、響亮的國際品牌跨出國門。
我國不僅是茶葉生產和消費的大國,同時也是出口大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茶葉出口得到迅猛發展,總量從最初的1萬噸發展到現在的30萬噸。我國的有機茶產區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省,主要出口有機綠茶、有機紅茶、有機白茶等品種,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有機茶的三大消費市場。目前,我國有機紅茶的出口面臨著印度、肯尼亞和斯里蘭卡等國的強勢競爭,有機綠茶的出口也面臨著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激烈挑戰。嚴峻的國際競爭的考驗和不斷變化的市場大環境,阻礙了我國有機茶出口貿易的進一步擴大。
首先,發達國家技術和環境貿易壁壘帶來的影響。歐盟通過技術和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有機茶國際市場準入有嚴格的標準。中國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還沒與歐盟接軌,給有機茶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第二,有機茶品質不穩定、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有機茶的內在質量指化學成分、內在結構、農藥殘留等方面。德國進口商要求每年的品質要“完全一樣”。所謂“完全一樣”,就是指有機茶的外觀形態和內在質量都要與之前所寄樣品完全一致。然而,中國出口商的理解標準是農產品無法做到與真正的一模一樣。第三,服務意識不強,國際貿易規則意識不夠。部分有機茶生產商第一年低報價爭搶訂單,第二年大幅漲價,歐盟進口商對這種做法很難接受,從而造成了大量原有客戶流失。第四,在國際市場上缺乏自主品牌和特色包裝。我國有機茶出口多為散裝或整袋大包裝,由歐洲客戶自己分裝并貼牌銷售,這就造成我們一直沒有全球知名品牌和有代表的中國有機茶園。
第一,提高有機茶生產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我國有機茶企應積極的取得國際認證,從種植、加工、倉儲、運輸、出口都嚴格按照頒證機構的要求和有機流程來操作。第二,全面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及有機茶控制和監管體系。在收購、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出口等環節上嚴格執行國際有機標準、認證和監管。對有機茶的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定期的、嚴格的、規范的和全面的培訓。建立全面產品有機追溯體系。第三,強化服務意識,培養國際貿易意識。提供一系列和有機茶相關的配套服務,增強戰略合作意識,規范國際貿易實務操作標準和原則,避免在國際市場上無序競爭。第四,打造中國有機茶自主品牌。我們要在國際市場中展示產品的良好品質、獨一無二的特色以及高效的合同執行力,這樣才能使我國有機茶逐步擺脫價廉物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