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一般來說,叛逆行為多發生于初中及高中生群體。這一階段是由少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過渡時期,身心發展速度加快。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家長會發現孩子表現的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有抵觸反抗的情緒存在。叛逆心理的出現時青少年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青少年鮮明的心理特征。根據專業的分析研究,叛逆青少年具有厭學,輟學,休學,叛逆,網癮,暴力傾向等行為特征。調查表明,青少年的叛逆年齡呈低齡化與擴大化趨勢。
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增強,且又開始自我封閉,不與成人溝通,反感成人的教誨,時常出現情緒波動,行為偏激,易出現逆反心理和叛逆行為。[1]
隨著社會節奏越來越快,青少年的交際能力逐漸強大,信息來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識面也較寬。他們總會感覺自己長大了,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必再依靠父母,對于家長的教導和勸告甚至會發生抵觸情緒,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并漸漸把自己包裹起來。如果這時父母不采取恰當的溝通方式,甚至對孩子大打出手的話,到最后,孩子便更不愿意與家長溝通,導致極壞的后果。
在叛逆期,青少年對于教師的看法已經不是尊敬,而是轉為不再聽教師的話,不認真完成作業。對于老師普遍強調的班級守則,表現的不管不顧,穿著奇裝異服,甚至有吸煙、打架、逃課上網等不良現象的發生。覺得自己只有標新立異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才能表現出自己存在。
青少年與他人發生矛盾時,經常用沖動的手段去解決。他們性格怪異、脾氣暴躁,并極力反駁別人的意見和看法,認為別人都是錯的,堅持己見,處事極端,行為偏激。
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叛逆行為的發生除了和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有關外,還與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息息相關。
青少年期是人生命中一段躁動的時期,身體的變化是造成矛盾與困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發展迅速,心理發展往往跟不上相應的變化,所以青春期發育初期,即初中生或少年期,行為舉止常常顯得笨拙,并造成心理上“笨拙感”[2]。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方面的加速變化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不適。青少年在心理上處在過渡時期,此時的他們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處在接受教育的階段,但獨立意識較強,對父母容易產生逆反情緒和不信任感,他們經常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又渴望別人把自己當做大人,輕視一切。但是他們社會經驗欠缺,經常碰壁,于是不得不聽從父母長輩的意見,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這種獨立性和依賴性造成青少年叛逆行為出現。
受家長專制思想的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普遍缺乏民主意識,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孩子不會把父母當做傾訴對象。中學生普遍反感家長的指責,家長們盛氣凌人的態度更令他們反感。“我們應該珍視他們這種思維發展上的新的體制,因為獨立思考能力是一件極為可貴的心理品質,絕不能因為他們經常提出不同或懷疑的意見,就認為他們是故意反抗自己,因而斥責他們,甚至是壓制他們。”[3]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同樣也會造成逆反情緒的出現,家長們經常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但總是在孩子面前嘮嘮叨叨。如果一直嘮叨下去,正確的孩子也會不聽,讓孩子更加抵觸。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主要環境,學校的不良因素是青少年叛逆行為出現的重要因素。教師沒有系統的進行過心理知識的培訓,不能夠運用相關知識去引導學生走出誤區。當學生在學校犯錯誤的時候,學生只會有一個下場:受到懲罰、請家長。這些行為非但沒有讓學生改正錯誤,反而令他們更加憎恨教師,加重叛逆心理。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績是評價學生是否優秀的關鍵標準,成績優秀的學生常會受到贊揚和鼓勵,而成績較差的學生不僅將喪失對其的關注,也不太受到同學重視,這導致其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出現討厭教師,厭惡學習,逃學等現象。
根據青少年叛逆行為出現的原因,分別從家庭、學校、社會方面尋找解決對策。
首先,家長不要過分溺愛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能從小就以自我為中心,要懂禮貌,懂得換位思考。其次,家長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方式。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這樣孩子就會慢慢的敞開心扉,多與他們交流,家長也應懂得換位思考。再次,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把孩子當做完整的生命個體。改變過去“棍棒式教育”“放任式教育”的方法。最后,家長要抽出時間多陪孩子。有許多家長因為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孩子,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這是不正確的。應該在工作之余多些與孩子交流的機會,例如陪孩子登山、郊游等。這樣既能夠鍛煉身體,增長見識,增加交流機會,還可以消除青少年的煩惱,放松心情。
首先,教師應該加強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除專門的心理課教師之外,其他科目的老師也要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叛逆期相關知識加以學習,教師首先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愛的溫暖。當學生犯錯時,能夠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去解決,而不是僅僅采取懲罰等措施。其次,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教師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自己。不應該把自己的注意力僅僅放在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也要積極鼓勵其進步,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盡量少批評學生以免傷害其自尊心。再次,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學校在課余活動時間,可通過舉辦運動會,唱歌比賽,詩歌朗誦,畫畫比賽等,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幫助他們開拓視野,培養創新的思維能力。課外活動能夠讓學生轉移注意力,減輕學習帶來的壓力。最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成績。許多學生因為成績不好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學校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上遭遇到挫折,不應該自暴自棄、萎靡不振。而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繼續努力。
首先,對于網上不良的信息要及時過濾,打擊不健康的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注重媒體的正確引導,對于積極的、正面的典范我們要大力宣傳,對于擾亂社會秩序的我們要大力打擊。引導青少年養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完善對青少年的懲戒和監管建設,增強社會的保障力度,使社會更加和諧和安全。
青少年的教育是多年來遭遇學術界討論的熱點,也是教育過程的難題,但是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從孩子的切身利益出發,講究方法,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