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潔
河北工程大學
信息化和網絡時代的到來對年輕人的生活、思維和行為模式產生的影響最為深刻,教育界的傳統教學方法無一例外的受到了挑戰。而由于互聯網帶來的跨越時空障礙的信息共享和實時交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學生價值取向的分化和思維維度的多向性給教師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帶來了空前的難度。
由于互聯網和其終端應用設備的普及,讓網絡成為了人們工作和生活中溝通聯絡的主要渠道,而各種類型的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則變成了新的信息載體。因此與特定的個人、團體或企業等相關的所有信息資源,以圖像、影音或文字的形式分散存儲于互聯網的設備中,并且每時每刻都在更新。這些信息資源由于量級巨大而被稱為大數據,關于大數據的定義雖然表述方式略有不同,但是大都強調了其異構、海量和信息標準多元化特征[1]。因此,要想有效的應用大數據中蘊藏的有價值的信息,必須有相應的大數據分析和處理技術作為保障,運用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將大數據信息進行有目的的采集、歸集和處理。針對具體需要從中提取出真正有應用價值的元素,最終得到具有直觀參考價值的數據信息。目前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已經從最初的電商、物流拓展到了教育、行政管理以及金融等領域。
經過近二十年的信息化建設,人們普遍使用智能化的移動終端設備作為與外界交流的媒介,依靠無線或有線互聯網實時傳遞影音、文字和圖片等信息,與其他人進行遠程互動和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而這種信息交流模式讓學生受到多種不同傾向的思想和價值觀的沖擊,給其思維發展和價值取向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大數據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在互聯網和信息化背景下成長的高校學生,在思想和人格方面比前輩更加獨立,由于受到來源復雜的思潮的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明顯分化,更加容易接受感性的知識而非抽象的理論。因此在思政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理論表現的興味索然,并且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政課程的學習與其現實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之間并無關聯[2]。所以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找不到對學生價值觀和思想認識進行規范引導的切入點,而學生則由于社會經驗不足,無法意識到自身在思想政治素養方面的缺失,對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發展方向上的偏差也不易察覺。因此,大數據時代讓思政教學無法完全體現出課程設置的意義,也影響了思政教學的時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于內容比較抽象,讓學生認為其距離實際生活比較遙遠,缺乏學習的動力。而且由于高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在中學階段不同程度的學習過相關內容,因此認為教學內容單調和缺乏新意。所以,目前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普遍缺乏認同感,體現為在考試和測試前機械的記憶相關理論而通過考試,并未真正對其內涵進行深度思考,也沒有發自內心的接受教學內容所傳達的價值觀。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通常比較容易建立融洽的關系,通過課堂和課余時間的面對面交流,直接或間接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指導。而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由于校園信息化建設和學生自身學習、生活與行為模式的改變,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群體之間的人際關系發生了徹底轉變,通過校園互聯網或公共互聯網的社交平臺進行互動成為了主流[3]。因此,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年齡和個人愛好方面的差距,加之很多高校教師不善于使用新興的社交工具,造成教師和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疏離。所以,教師很難及時了解學生對思政課程教學的想法,也不利于把握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極大的影響了教學的時效性。
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成熟給每個行業都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將大數據理念貫徹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中,可以基于對與教學相關的大數據信息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方向、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在教學內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做出調整,提升教學的時效性。
由于學生群體在使用社交網絡和校園網等平臺時,會留下其大量個人信息,例如留言、登錄信息、選課和閱覽記錄等。因此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將學生群體在使用互聯網時所產生的各類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和處理,從而實時把握學生群體的關注熱點、思想傾向和價值取向的變化,進而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內容。通過課題研究或辯論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度的交流并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形成正確的認知,及時預防學生因錯誤思想導致的價值觀扭曲。
通過對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相關的大數據信息進行分析,依據分析結果可以客觀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喜好以及價值取向,并且根據其近期的思想、行為動態能夠分析和預測其在學習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從而根據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提供精確的指導,解決由于信息化帶來的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疏離的問題。而且基于大數據分析所了解的學生個人信息,能夠更加準確和客觀的反映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相比于傳統的面對面直接交流所得到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實用價值[4]。因此,通過運用大數據信息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貼近其需求的教學內容,對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時效性會產生明顯幫助。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學內容、方式和手段比較單調,學生厭倦了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呆板的思想政治理論灌輸,教師又因為把握不準學生的心理而找不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突破口。而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又和教師缺少教學創新的依據和技術手段有關[5]。但是大數據分析技術給解決這一困局提供了新的路徑,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就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所發布的言論、學生參與慕課微課的學習情況等信息的分析,挖掘出學生在其原有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下學習遇到的問題和疑問,從而改進自身在上述方面的固有觀念和做法,找到進行教學創新的思路,進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時效性。
在高校開展政治思想理論教育是我國高校的優良傳統,對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使其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功不可沒。因此,面對信息時代帶來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挑戰,高校教師應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將大數據分析技術作為進行教學創新的工具,利用大數據分析挖掘與教學相關的有價值的信息,實現對高校學生具有時效性和前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