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中
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當前,全國上下、各行各業都在慶祝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新時代,改革開放有了新的內涵和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理解和把握為什么改革開放會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從而更好地支持和擁護改革開放。
近代以來,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中國人先后嘗試了走“日本人的路”、“美國人的路”、“俄國人的路”,以及在建國初期學習蘇聯模式,但結果都沒有走通。而改革開放使中國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是從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期間經歷了三個重大的歷史關口。
1978年前后,我國經濟處于崩潰邊緣、政治處于混亂局面、對外是與世隔絕的狀態。而此時在新科技革命推動下,世界經濟蓬勃發展,在中國周邊出現了“亞洲四小龍”等新興經濟體。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僅僅相當于日本的1/20,美國的1/30,甚至還不如印度,科技發展水平更是落后發達國家40年左右。中國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人們不免對社會主義中國向何處去產生了疑問。
關鍵時刻,鄧小平出訪歐美及周邊發達國家和地區,感受到了中國的差距。他痛心疾首道:“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1]于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抉擇,實現了偉大轉折,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國家面貌煥然一新。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外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在國內,1988年實行價格改革,由政府定價轉向市場定價,引發了“搶購風潮”和通貨膨脹,“價格闖關”宣告失敗;社會上出現一股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1989年在發生了政治風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國對中國進行污蔑、“制裁”。在國際上,蘇聯解體、東歐巨變,世界社會主義遭到重創。一些人開始對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前途產生質疑。
關鍵時刻,鄧小平力挽狂瀾,1992年初,88歲的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發出嚴重警告:“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2]、“誰不改革,誰就下臺”,同時發出了加快改革開放的號召,及時深刻地回答了我國改革開放中“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使處于迷惘中的人們進一步解放了思想,堅定了社會主義信念。中國沒有因蘇東劇變而倒下,而是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2012年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新時代,發展也面臨新的形勢。從國內看,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面臨體制機制的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籬,經濟發展面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黨面臨“四大考驗”、“四大危險”等等。國際上,“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面對如此復雜的國內外局勢,很多人擔心,“阿拉伯之春”后,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中國?
問題倒逼改革,危急時刻,剛剛履新不到一個月的習近平即“重走南巡路”。為什么“重走南巡路”呢?習近平這樣回答:“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3]之后,我們黨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進一步提速,中國沒有因西方的“顏色革命”而變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
由此可見,在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每一個重要關口,我們黨都做出了正確抉擇,使黨和國家轉危為安。改革開放使我們走出了一條正確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們取得了改革開放40年來舉世矚目的成就,越來越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我們經歷了三次現代化嘗試,前兩次都被日本中斷了。1978年,我們開啟了第三次現代化嘗試——改革開放。40年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使中國越來越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
一般人認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1978年我國人均GDP還不到他們的1/3,84%的人口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之下。1994年,一名美國的學者發出驚呼:“誰來養活中國?”
我們用改革開放回答了這個問題。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我們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當前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40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年均超過9.5%,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要走的路。
正是在歷史性變革和成就的基礎上,中國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當前中國正處在“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如何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如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在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些都離不開改革開放這個活力之源、動力之源。
因此,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使中國越來越接近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指出:“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4]改革開放使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
1978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打開了封閉的國門,中國人再次“睜眼看世界”。2001年底,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我國對外開放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中國的國門進一步向全世界打開,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斷提高,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超過30%,超過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或者說是第一引擎。
于此同時,從改革開放走出來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為不少發展中國家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現在不少國家在學習中國。比如越南在1986年實行改革開放,號稱“革新開放”,后來學習中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正是在結合本國實際基礎上不斷地模仿和學習中國,越南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擺脫了貧窮落后的面貌。除了越南,還有埃塞俄比亞、柬埔寨、朝鮮等國家也在學習中國。
這些都是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和貢獻,中國和世界已經融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之前的中國離不開世界,到現在的世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因此,改革開放使中國影響了世界,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改革開放使中國找到了正確道路,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中國越來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因此改革開放是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