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師范大學
廣大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滲透引導,農村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占國土面積90%的農村,村落分散,加上農村群眾長久以來養成的生活習性,因而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尤其隨意,銷毀傾倒的現象也是司空見慣,生活廢棄物已然成為農村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農村生活廢棄物主要呈現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數量大、種類多。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垃圾很大一部分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夠自行降解,成分、種類也越來越多。二、垃圾堆放點多面廣。農村基礎設置滯后,沒有固定的垃圾回收處和運輸處理單位,導致村民對生活廢棄物的處理極為隨意,給垃圾的集中治理帶來難度。
化肥、農藥作為農作物健康成長必不缺少的重要條件,是農民提升農作物產量以及質量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大多數農民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對化肥農藥的用途和組成部分不是很了解,往往盲目使用,導致施肥結構不合理。化肥農藥不僅具有較高的毒性,與此同時化肥與農藥在土地里的殘留時間相對較長,會使耕作層的土壤結構遭到破壞;揮發在空氣,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大量使用的農藥量超出土壤的承受能力時,尤其是片面的大量的使用無機氮肥,導致土壤出現氮養化現象,進而導致地下水污染以及地表水域富營養化。農業面源污染具有長期性和隱藏性的特點,都是在自覺和不自覺的情況下產生的,因此治理起來難度大。
鄉鎮企業、民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不得不肯定的是這些企業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尤其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表現出了巨大作用,但與此同時給農村環境的承受能力帶來的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目前,由于鄉鎮招商引資屬于比較饑餓的狀態,官員講政績,無論什么企業,只要到農村來辦廠,一律來者不拒,至于是不是符合綠色環保需求,是不是與科學發展觀相符,就置之不管了。鄉鎮企業數量多,成本低,技術落后、硬件設施不足,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以及規模較小,且對環境狀況的認知不足,所以在超高速的發展條件下給農村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染存在著由點到面范圍迅速蔓延、污染類型多樣化以及重污染行業多占據的份額較大的趨勢。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所涉及的面廣點多,政府所擔任的責任就比較大,此時政府應該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唱好農村環境保護的“主角戲”。此外環境治理具有外部性的特點,不同于其他商品具有競爭性,是一個具有非競爭性以及非排他性的純公共物品,導致了農村環境治理必須以公共利益為代表的政府為主導。
在治理農村環境問題上政府應當主動利用各種法規政策進行引導社會成員參與到農村環境治理的工作中,促進社會組織、人民群眾之間相互合作,協調好關系,做好宏觀調控工作。各級政府是環境保護管理的主體,要對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負責,定期學習,及時解決環境保護問題,認真執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有關環境保護的命令。
中央政府不僅是政策的下達者,也是資金的提供者,應加大安排財政預算專項資金解決農村環境問題,集中資金搞好重點污染,通過具體的政策鼓勵個人、法人、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到農村環保工作中去。縣級人民政府應嚴格執行上級政府相關政策,合理利用治理資金,自覺對農村建設做一個合理的規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需在政府主導治理的條件下,積極動員社會公眾的參與,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效果和水平。目前,中國這種公眾參與往往屬于事后參與,參與的方式主要停留在人民來信、來訪、以及個別訴訟案件的形式上,其次,國家缺乏對政策等的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規定,因而也就談不上在環境影響評價領域中公眾決策的參與。[1]農民是農村生態破壞的直接接受者和環境治理的受益者,所以農村環境治理不能讓農民靠邊站。農村本地區的村民對農村狀況的了解遠遠超出其他人,一旦讓數量龐大的農民參與進來,能成功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政策的有效實施。公眾參與首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公眾要具有參與權以及表達權,其次公眾對環境治理要具有監督權以及知情權。
協同治理指的是政府、非政府、企業、民眾個人在新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相互合作共同治理同一個事物,共同參與公共管理活動,以追求最大化的管理效能,最后達到最大限度的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的目的。[2]社會組織協同政府,公眾來治理農村環境是協同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社會協同治理結構,推動農村環境治理的需要。社會組織必須溝通政府和群眾,完善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并且擴大基層民眾對農村環境治理公共事務的知情權以及參與度。社會組織自身所具備的資源、知識以及技術優勢對環境治理服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讓不同社會組織整合起來攜手治理農村環境,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水平,針對性的負責政府委托的農村污染環境整治。